“西海的盐泉是‘活脉泉’,一冻住,周边的地脉气就堵了,盐民没盐吃事小,地脉冻久了会裂。” 陆衍翻着《守脉传承录》,书页上的西海盐泉图旁,写着 “冬防冻,需暖引”,“得用西海的唤晶哨引暖脉气,再加上百姓的暖物,才能融冰。”
往西海的路上,马车里装着王大叔准备的热包子,还有苏沐熬的姜茶 —— 用的是长安的老姜,加了西海的盐晶,喝了能抗寒。小石头裹着厚棉袄,怀里揣着许郎中给的脉气草干,说能暖手。到了西海盐泽,远远就看见盐民们围着盐泉发愁,泉眼上的冰厚得能站人,老盐工周伯的儿子抱着个老盐桶,桶底结着层盐霜:“这桶是我爹传下来的,每年冬天都用它装热盐,今年冰太厚,热盐倒上去都没用。”
林薇掏出唤晶哨,哨音清亮,吹了没几下,盐泉周围的空气就暖了些,冰面上泛起淡淡的水光。沈知远把带来的盐晶碎撒在冰上,盐晶化出的水顺着冰缝往下渗,能听到冰层下传来 “滋滋” 的融冰声。“光靠哨子和盐晶不够,得用‘暖物’裹住泉眼,让脉气聚起来。” 苏沐拿出带来的厚布,是长安百姓捐的旧棉袄拆的布,浸了姜茶,敷在冰面上。
盐民们也跟着忙活:有的抱来晒干的盐蒿,堆在泉眼周围生火;有的回家取来热汤,是用盐泉的水、西海的鱼干煮的,一碗碗泼在冰上;连村里的孩子都捧着暖手的盐袋,贴在冰面上。周伯的儿子把老盐桶装满热盐,扣在泉眼中央:“我爹说,这桶能聚盐泉的气,现在用它聚暖,肯定管用!”
唤晶哨的声音、柴火的噼啪声、百姓的谈笑声混在一起,冰面上的水光越来越亮,突然 “咔嚓” 一声,冰层裂开道缝,暖乎乎的盐泉水从缝里冒出来,带着淡淡的五彩光 —— 是脉气通了!盐民们欢呼着,用老盐桶接泉水,周伯的儿子舀了一勺,尝了尝,笑着说:“是熟悉的咸香味!今年冬天有盐吃了!”
林薇看着盐泉边的百姓,有的在接泉水,有的在收拾柴火,有的给小石头递热汤,心里突然明白:守护地脉从来不是 “一劳永逸” 的事,就像麦子要年年种、盐泉要年年护、冬天要防冻、夏天要防涝,四季轮回里,总有新的小事要操心,可正是这些小事里的用心,才让地脉稳、百姓安。
回到长安时,年关快到了。医馆的后院里,薄荷苗被移到了窗边,叶片上的五彩光又亮了起来。小石头的草药笔记写满了半本,最新一页画的是西海的盐蒿,下面写着 “周伯的儿子说:能引暖脉气”。沈知远在药房里熬 “年关补脉汤”,用的是麦村的新麦、西海的盐、南海的珊瑚碎,香气飘满了医馆。
王大叔推着包子车来送年礼,车屉里是刚蒸的豆沙包,还有给小石头的糖人;张婆婆提着食盒,里面是卤味和年糕;许郎中托人捎来麦村的新麦粉,说能做年馍。大家围在医馆的火炉边,喝着补脉汤,吃着包子,小石头给大家讲在麦村认草药、在西海看融冰的事,说得眉飞色舞。
夜风从窗外吹过,带着雪后的清冷,却吹不散医馆里的暖。林薇握着脉心珠碎片,碎片的光与火炉的光映在一起,像颗小小的太阳。她看着眼前的人 —— 沈知远在给大家添汤,苏沐在整理草药,王大叔在讲明年的麦种计划,小石头在翻他的笔记 —— 突然觉得,所谓 “持续守护”,不过是医者守着仁心,百姓守着同心,在岁岁年年的寻常烟火里,把地脉护好,把日子过好。
就像后院的薄荷苗,不管是秋收的暖、寒冬的冷,都能稳稳地长着;就像长安的烟火,不管是麦收时的忙碌、年关时的热闹,都能暖暖地燃着。这,就是最踏实的守护,最安稳的人间。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