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十四年秋,全国瓷具民生化落地后,地方赋税问题渐显尖锐 ——“区域税负失衡”:江南苏州府刚遭梅雨季,农户王阿婆的三亩稻田减产四成,只收了十石谷,却要按常年标准缴五石税,缴完只剩五石,不够全家过冬;儿子想卖新换的储粮瓷缸抵税,阿婆舍不得:“这缸能存粮,卖了明年粮食咋放?”
北方青州府旱情刚缓,农户赵大叔的二亩麦田收了六石麦,赋税仍按常年三成缴,要缴一石八斗,家里只剩四石二斗,不够喂牛和来年播种;他去府衙求减免,小吏却推说 “按朝廷定例收税,没权改”。
更让百姓寒心的是 “官仓补贴悬空”:朝廷虽有 “灾年官仓补粮” 的说法,可苏州农户要去百里外的府城官仓申领,往返路费要两斗谷,算下来不如不领;青州官仓的补粮被层层克扣,到农户手里只剩三成,赵大叔领了补粮后叹:“跑断腿,只够吃三天,有啥用?”
“税不减,粮不够,这日子咋过?” 王阿婆抱着刚收的稻谷,坐在瓷缸旁抹眼泪;赵大叔看着空荡荡的粮囤,对邻居说:“明年再这样收税,只能弃田去当脚夫了!”
各地知府奏报堆至御书房:苏州知府周大人奏 “涝区农户缴税困难率超五成,卖粮抵税者增四成”;青州知府刘大人奏 “官仓补贴申领率不足三成,百姓怨声载道”。萧璟渊翻着奏报,对苏砚微说:“赋税乃民生根基,若不随民生调整、补帖不到基层,恐动摇民心。你再想想调税、兜底的法子。” 苏砚微当即应下:“按区域定‘分档税’,设‘基层补粮点’,定能让赋税承得住、补贴用得上。”
苏砚微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她带队,联合户部、地方官,组建 “赋税调研队”—— 赴苏州查涝区减产实况、青州核旱区收成,按 “减产比例定税档”,拟 “三档赋税方案”(涝区减三成、旱区减五成、平产区按常例);另一路由老仓吏王伯带队,组建 “官仓补贴下沉队”,在苏州、青州各村设 “补粮点”,配 “补贴登记册”(凭缴税凭证领补粮),还带了瓷具民生化结余的官粮。
苏砚微首站赴苏州,刚到王阿婆的村落,就看到农户们围着里正算税。“阿婆三亩田收十石,按常例缴五石,真缴不起”,里正为难地说。苏砚微蹲在田埂上,看着被水浸过的稻茬:“按涝区档,减产四成以上减三成税,阿婆只需缴三石五斗,剩下的够过冬了。” 王阿婆仍有忧:“朝廷能认这新档吗?” 苏砚微笑:“调研队会把各地实况报上去,新税档定能下来。”
与此同时,青州的补贴下沉队正选补粮点,王伯对村民说:“以后不用跑府城,村里就能领补粮,凭缴税单领,一分不少。” 赵大叔挤上前问:“真能领到足额补粮?” 王伯拍着登记册:“有册子记着,谁敢扣?”
苏砚微在苏州推进 “涝区赋税调整”:
定三档赋税标准:
按稻田减产比例分档:减产超四成属 “重涝档”,赋税减三成;减产二至四成属 “中涝档”,减两成;减产二成以下属 “轻涝档”,减一成;
王阿婆属重涝档,十石谷只需缴三石五斗,缴完还剩六石五斗,够全家过冬,她抱着稻谷笑:“不用卖瓷缸了,粮食也够了!”
税粮抵缴灵活化:
允许农户用 “易储存粮种” 抵税(如小麦、粟米),避免卖新收的稻谷(不易存);还可分两季缴,秋收缴六成,来年麦收缴四成;
村里的李大叔家收了八石稻,按中涝档减两成,缴六石四斗,他选分季缴,秋收缴三石八斗,剩下的存进瓷缸,安心多了。
减税核查透明化:
调研队联合里正、农户代表,逐户核查稻田减产情况,结果贴在村口公示,有异议可当场复核;避免小吏乱定档、多收税;
苏州试点半月后,涝区农户缴税困难率从五成降至一成,没再出现卖储粮瓷缸抵税的情况。
王伯带队在青州推进 “官仓补贴落地”:
设村级补粮点:
每三个村设一个补粮点,从府城官仓调粮至点,农户凭缴税凭证、户籍册领补粮,重旱户(减产超五成)补两石,中旱户补一石,轻旱户补五斗;
赵大叔属重旱户,缴完一石八斗税后,领了两石补粮,粮囤里有四石四斗,够喂牛和播种,他扛着补粮说:“在家门口就能领,还足额,太好了!”
补贴登记溯源:
补粮点设 “补贴登记册”,记录领粮农户姓名、减产档级、补粮数量,农户签字确认,册子每月报府城官仓核查;
有小吏想扣村民的补粮,见册子记录详细,没敢动手,村民们都说:“有这册子,补粮再也不会少了!”
税补联动:
缴税时就告知农户能领多少补粮,领粮时核对缴税记录,避免漏领、错领;还开通 “补粮投诉”,农户没领到补粮可直接报府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