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涝稻种按中原、佛罗伦萨的土壤研发,没针对里斯本的酸性土壤改良;
更关键的是,工匠们习惯了按 “联盟标准” 生产,不愿花时间改进 —— 怕改坏了浪费原料,也怕改进后不被认可,不如守着老技术安稳。
“不是技术不行,是技术没跟上需求变化!” 小卡洛斯拿着腐蚀的瓷坠子,对苏砚微说,“渔民需要‘深海抗盐瓷坠子’,农夫需要‘酸性土壤稻种’,可咱们的工匠要么不会改,要么不敢改,再这么下去,联盟的民生瓷具、作物就会‘过时’,百姓又要回到以前的苦日子!”
类似的问题在老城邦也存在:佛罗伦萨的灌溉瓷管,在阿诺河的泥沙中用久了会堵塞,工匠们没想着改进瓷管的孔径和内壁光滑度,反而让农夫频繁清理,浪费人力;日耳曼的抗冻瓷帐篷,在 - 35℃的极端低温下仍会脆化,工匠们觉得 “联盟标准是 - 30℃,没必要改”,牧民们只能多裹一层毡布御寒。
苏砚微意识到:技术迭代是联盟长久发展的关键,若固守老技术,再完善的规矩也会 “失效”。她想起宋代《营造法式》对技术革新的记录、明代 “匠作监” 鼓励工匠创新的制度,决定推行 “联盟民生技术革新计划”,让技术 “跟着需求走”。
苏砚微召集联盟技术组、各城邦匠师(包括小卡洛斯、马泰奥、农匠王老栓),用半月时间制定 “联盟技术革新细则”,参考古代手工业 “创新奖励” 与 “试错容错” 的经验:
需求导向研发:
各城邦设立 “民生需求收集点”,由巡查员每月收集百姓的技术诉求(如渔民要 “深海抗盐瓷”、农夫要 “酸性土壤稻种”),汇总后提交联盟技术委员会,确定 “年度革新重点”;
针对重点需求,组建 “跨城邦研发组”:如研发深海抗盐瓷,由塞维利亚工匠(懂盐雾环境)、西班牙贝壳粉釉匠人(懂抗盐技术)、中原瓷匠(懂瓷土改良)组成,资源由联盟统一调配;
小卡洛斯加入深海抗盐瓷研发组后,与西班牙匠人一起,在瓷土中加入 30% 的深海贝壳粉(比之前多 10%),烧制出的瓷坠子经测试,在高浓度盐雾中能使用三个月,是之前的三倍。
创新激励机制:
对成功的技术革新,按 “效益大小” 奖励:若革新后的技术能让民生成本降低 10%(如抗盐瓷具寿命延长、稻种亩产提升),奖励研发组五十贯;若能在全联盟推广,再奖励一百贯,同时将研发组的名字刻在 “联盟革新碑” 上;
工匠个人若有小改进(如改进瓷具拼接手法、优化稻种播种时间),经测试有效,可获 “革新能手” 称号,每月加发十文技艺补贴;
王老栓改进里斯本的稻种种植技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石灰(降低酸度),让稻种亩产提升两成,获联盟奖励三十贯,他笑着说:“以前觉得老法子最稳,现在才知道,改进技术能让百姓多收粮,还能得奖励,值!”
试错容错保障:
联盟设立 “技术试错基金”,研发过程中因改进失败产生的原料损耗(如烧坏的瓷坯、试验失败的稻种),由基金承担 70%,减轻工匠的试错压力;
若革新技术暂时失败,不追究研发组责任,反而鼓励 “总结经验再尝试”,避免工匠因怕失败不敢创新;
罗马瓷刻匠莉娜尝试在瓷具上刻 “防盐雾纹路”,前三次都失败了,浪费了不少瓷坯,可联盟不仅没责怪她,还从试错基金里拨钱让她继续尝试,第四次终于成功 —— 带纹路的瓷具抗盐性又提升了一成,莉娜激动地说:“有联盟兜底,咱们敢放开手脚创新了!”
分档税负与技术革新推行后,联盟的民生发展更均衡、更有活力:
新盟塞维利亚靠税负减免和技术革新,抗盐瓷坊规模扩大一倍,瓷具卖到联盟外的五个部落,年盈利比去年增七成;
老城邦佛罗伦萨用技术革新后的灌溉瓷管,水稻亩产再增一成,还把新技术教给里斯本,帮新盟解决了灌溉难题;
联盟互助仓因分档税负的稳定缴纳,存粮达六十万石,能应对三个城邦同时遇灾;技术革新让联盟民生瓷具的种类从十种增加到十五种,适配了深海、酸性土壤等新场景。
民生十四年春,联盟年度民生大会上,新老城邦代表齐聚一堂,再无之前的税负抱怨:
费尔南多展示了塞维利亚新研发的 “深海抗盐瓷渔网”,渔网坠子耐用、网绳防腐蚀,渔民们再也不用频繁换渔网;
乔瓦尼带来了佛罗伦萨新收的水稻,颗粒饱满,亩产比去年多收两斗,他笑着说:“多缴点税,能帮新盟,还能学新技术,咱们老城邦也受益!”
苏砚微将 “分档税负”“技术革新” 纳入《联盟民生治理细则》,新增 “联盟税负委员会”(负责定期评估城邦税负能力、调整分档标准)、“技术革新院”(负责统筹研发、管理试错基金),确保制度能长期适配联盟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