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雷达“烛照”原理机的成功,如同在人类认知的黑暗帷幕上撕开了一道细微却至关重要的裂缝,证明了在看似空无一物的深空之中,确实隐藏着凭借传统手段无法察觉的“幽灵”。然而,“烛照”的视野尚窄,如同管中窥豹。要真正理解太阳系所处的星际环境,评估潜在威胁的规模与性质,人类需要更广阔的“视野”,需要一双能倾听宇宙深处细微声响的“耳朵”。
这双耳朵,便是经过全面升级的“巡天”空间站深空监听阵列。
在“幽灵协议”和“潜龙在渊”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对“巡天”的升级在绝对保密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其核心——“千里眼”观测舱与“顺风耳”通讯舱,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
· 超导量子干涉阵列(SQUID)升级: 原有的射电望远镜阵列被替换为基于万里提供的、利用室温超导材料制造的、灵敏度提升数十倍的SQUID阵列。这些阵列不仅能捕捉极其微弱的电磁信号,更能通过量子叠加效应,同时监听多个频段,并将背景噪音抑制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
· 量子压缩传感技术应用: 传统监听需要长时间积累数据才能从噪音中提取信号,容易错过瞬时或微弱的通讯。万里引入了“火种”数据库中的量子压缩传感技术,通过特殊算法,使得阵列能够以极高的效率“猜测”并重构信号,极大提升了捕捉短暂、非重复性信号的能力。
· 全频段、多模态信号融合: 阵列不再局限于特定无线电频段,而是覆盖从超长波到伽马射线的全电磁频谱,并能够与“巡天”自身的引力波探测数据、以及来自“烛照”量子雷达的扰动信息进行实时融合分析,由“伏羲”进行交叉验证,以区分自然现象与非自然信号。
升级完成后的“巡天”监听阵列,其综合灵敏度比旧系统提升了近三个数量级,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宇宙耳朵”。
第一次有针对性的大规模深空监听,目标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经过“伏羲”对“观察者”可能的来源方向、银河系文明分布概率模型(基于“火种”残缺数据),以及“烛照”发现的那个高速隐形物体运动轨迹的反推,最终锁定了一个位于人马座方向、远离银河系核心、看似恒星稀疏的虚空区域。该区域在“火种”数据库的星图中被标记为一个古老的、已消亡的星际文明可能的殖民方向残迹。
监听计划,代号“倾听者”,在一个地球磁场活动相对平静的深夜悄然启动。
“巡天”空间站调整姿态,巨大的超导阵列如同盛开的金属之花,精准地对准了目标星域。所有非必要的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以减少自身产生的电磁噪音。能量优先供应给监听阵列和“伏羲”的运算核心。
“‘倾听者’行动,启动。”万里坐镇“南天门”主控中心,与秦宇将军一同注视着主屏幕。屏幕上,代表着信号强度的瀑布流图开始以极慢的速度滚动,大部分区域是代表寂静的深蓝色。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除了偶尔爆发的、被“伏羲”瞬间识别并标记为“已知脉冲星(PSR J1748-2446ad)”或“遥远星系核心活动”的自然信号外,监听频道里只有宇宙背景辐射那永恒而均匀的“嘶嘶”声。
这种等待是煎熬的。既希望能听到什么,以证实人类在宇宙中并非孤独;又害怕听到什么,那可能意味着无法预知的危险。
就在行动进行到第六个小时,天际线开始微微发亮之时,“伏羲”的警报再次响起,但这一次,它的合成音似乎带上了一丝极其微妙的、类似于“疑惑”的停顿。
【检测到异常信号流。非重复性,非已知自然现象频谱特征。】
【信号强度:极微弱,低于背景噪音3个标准差,但具备明显结构。】
【来源方向:与预定监听坐标偏差0.15弧秒,深度:估算超过一千五百光年。】
【信号特征分析……复杂编码结构,非随机……携带信息熵极高……正在尝试初级解码……】
主屏幕上的瀑布流图中,出现了一条极其纤细、若隐若现的亮线,它并非连续的波形,而是由无数更加微小的、规律性闪烁的脉冲构成,如同某种宇宙摩斯电码,顽强地穿透了一千五百光年的寂寥空间,抵达了人类刚刚张开的耳畔。
“放大信号!全力分析!”秦宇将军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信号被提取出来,经过层层放大和降噪处理。它听起来并不恢弘,反而像是一段被严重干扰、随时可能中断的、用极其复杂的语言低语的呢喃。“伏羲”调动了庞大的算力,尝试了数百万种基于已知数学和物理常数的解码方式。
几分钟后,一段被初步转译、依旧残缺不全的信息片段,呈现在屏幕上。它并非某种语言,更像是一系列抽象的数学符号、物理常数和……某种类似悲伤情感的频率调制混合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的南天门计划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