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就是“元”沙盒的界面。
沙盒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定义可变的物理规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能够容纳这种“可变性”的、更高层次的数学框架。研究员们经常需要推翻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万里的指引和“文明火种”数据库的辅助下,一点点地搭建这个脆弱的、逻辑自洽的“玩具宇宙”。
今天,是“元”沙盒第一次进行“规则修改”测试的日子。
万里在地球的“南天门”主控中心,通过高保密级别的延迟数据链(数据存储在物理硬盘中,由专用高速穿梭艇在月球与地球间传递),观看着来自“零号站点”的测试准备报告。
测试内容相对“简单”:在“元”沙盒的一个封闭的、仅包含几个模拟基本粒子和基础相互作用力的微小时空泡内,将精细结构常数(α)的数值,在极短时间内,向上微调百万分之一。
在现实宇宙中,精细结构常数决定了电磁力的强度,它的任何微小变动,都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原子的结构,进而导致所有化学反应的失效,物质世界的崩溃。
而在“元”沙盒中,这次修改,将验证沙盒模型能否稳定承受这种底层规则的变动,以及观察变动后,这个微型宇宙会衍生出怎样的、不同于基准现实的现象。
“测试准备就绪。”零号站点负责人的声音,透过延迟通讯传来,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紧张。
“开始。”万里下达指令。
命令被录入物理存储盘,由工作人员送入与沙盒主机直连的接口。
“元”沙盒的界面上,代表那个微型时空泡的区域,原本稳定流动的数学符号突然开始剧烈地抖动、重组。监测数据的曲线如同癫痫发作般疯狂跳跃。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几秒钟后,抖动逐渐平息。数据显示,精细结构常数已经被成功修改,稳定在了新的数值上。
然而,令人惊愕的事情发生了。
在那个微型时空泡内,原本模拟的几个基本粒子,其相互作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们没有像预期中那样因为电磁力增强而坍缩或飞散,反而以一种从未在基准现实中出现过的模式,开始自组织、缠绕,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散发着微弱荧光的、类似……“生命”前奏的复杂信息结构!
“这……这是什么?”零号站点的一名年轻研究员失声叫道,“规则修改,催生了……复杂系统自组织?这不可能!在这么简单的模型里?!”
万里在地球主控中心,看着传回的数据和模拟影像,瞳孔也是微微一缩。这个现象,在“文明火种”的基础理论中有所提及,被称为“规则诱导涌现”,即底层规则的微小变动,可能在高层次催生出完全无法从原有规则体系中预测的、全新的现象或结构。
这印证了“超维理论”的潜力,也……凸显了其不可预测的危险性。
这次测试,修改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数,影响的只是一个巴掌大的虚拟时空。如果规模放大到整个宇宙,修改的常数更加根本,会“涌现”出什么?又会引来什么?
第一次测试,在一种混合着兴奋与更深忧虑的氛围中结束。数据被严格封存,进行分析。
随后的数月,“零号站点”进行了上百次不同规则、不同幅度、不同环境的“沙盒”测试。
他们观察到,将光速临时提升千分之一,会导致模拟宇宙中的因果律出现短暂的、局部的“模糊”,信息传递出现悖论。
他们观察到,轻微增强弱相互作用力,会使得模拟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变得更加“温和”,恒星寿命大幅延长,但同时也抑制了重元素的生成。
他们甚至尝试模拟了“收割者”可能使用的、基于维度跌落原理的攻击。在沙盒中,当他们将某个区域的维度从三维临时降至二点五维时,那个区域的所有复杂结构果然瞬间扁平化、信息丢失,如同被从现实中“擦除”。
每一次测试,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有好几次,过于激进的规则修改导致了“元”沙盒的逻辑崩溃,整个模拟宇宙如同肥皂泡般破灭,需要研究员们花费数周时间从备份中恢复和重建。
但收获也是巨大的。
通过对海量测试数据的分析,“伏羲”和研究员们开始能够建立一些初步的模型,预测特定规则修改可能产生的大致效应范围,以及这些效应可能产生的、“信息涟漪”的强度和特征。
他们发现,并非所有的规则修改都会产生强烈的、容易被侦测的“涟漪”。有些修改,如果方式足够“巧妙”,切入点足够“偏僻”,其产生的波动甚至可以完美地隐藏在宇宙的背景噪音之中。
这,或许就是先行者未能掌握,而人类必须找到的——安全使用“超维理论”的钥匙。
“南天门”主控中心。
万里独自审视着最新一批从“零号站点”传回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对“规则诱导涌现”现象的深入研究,他们理论上存在一种可能:通过极其精密的、多参数联动的规则微调,可以在不引发大规模现实结构崩溃的前提下,在局部空域创造一个“物理定律特区”。在这个“特区”内,光速可能更快,能量提取效率可能更高,甚至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超光速通讯,而其产生的“信息涟漪”,却能被限制在“特区”边界之内,或者伪装成自然现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的南天门计划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