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老巷被蝉鸣搅得热闹,工作室里的气氛却比三伏天还要燥热。孙晓刚挂了艾米的视频电话,脸上还带着笑意,眉头却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
“欧洲那边下了第二批订单,足足一千件!”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众人,语气里既有喜悦,又藏着担忧,“交货期还是一个月,这比第一批多了一倍的量,咱们的产能怕是跟不上。”
陈屿手里的计算器“啪嗒”一声掉在桌上,他捡起来算了算:“咱们现在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个月最多能出六百件,一千件根本不可能完成啊。”
正在给竹丝染色的苏晴停下手里的活,抬头说道:“这可怎么办?要是违约,不仅要赔钱,还会影响咱们的国际声誉。”
王爷爷坐在角落里,手里摩挲着一根竹条,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订单是好事,不能推。咱们得想办法提高产能,不能让到手的机会溜走。”
“提高产能谈何容易啊?”负责生产调度的赵磊叹了口气,“现在工人们已经每天加班到很晚了,再增加工作量,大家身体吃不消,产品质量也没法保证。”
孙晓来回踱步,大脑飞速运转:“单纯靠人力肯定不行,得从技术上想办法。陈屿,你之前不是说过,有那种半自动的竹编机器吗?咱们能不能引进几台试试?”
陈屿眼睛一亮:“对!我之前考察过,有一种半自动编织机,可以辅助完成一些基础的编织工序,能提高不少效率。不过一台机器要十几万,而且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技术。”
“钱不是问题!”孙晓果断地说,“只要能解决产能问题,这笔投资值得。你赶紧联系供应商,尽快把机器运过来。另外,再找技术人员来培训工人。”
“好,我现在就去办!”陈屿立刻拿起手机,转身往外走。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三天后,陈屿带着一脸疲惫回到工作室,无奈地说:“孙姐,供应商那边说,这种机器供不应求,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发货,根本赶不上这次的订单。”
众人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这可怎么办?半个月后机器到了,咱们只剩下半个月时间,还是完不成订单啊。”吴悠急得直跺脚。
周阳放下手里的相机,突然说道:“要不咱们找其他竹编工坊合作?把一部分订单外包出去,这样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按时交货。”
孙晓沉吟道:“外包是个办法,但问题是,咱们对其他工坊的工艺和质量不了解,万一产品质量不达标,影响了咱们的品牌形象就麻烦了。”
“我觉得可以试试联系周边的几家老竹编工坊,”王爷爷说道,“我认识几位老伙计,他们的手艺都不错,就是现在生意不太好。咱们可以派技术人员去指导,把控质量,这样应该没问题。”
“这个主意好!”孙晓立刻说道,“王爷爷,就麻烦您联系一下这几位老伙计,我明天就带技术人员过去考察。”
第二天一早,孙晓和王爷爷带着两名技术骨干,先后拜访了三家竹编工坊。前两家工坊的设备比较陈旧,工艺也相对落后,很难达到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当他们来到第三家工坊时,眼前一亮。
这家工坊的主人是王爷爷的老熟人李师傅,工坊虽然不大,但设备还算齐全,工人们的手艺也很娴熟。李师傅听说了合作意向后,高兴地说:“老王,孙总,你们能想到我,我太高兴了!我这工坊好久没接到这么大的订单了,你们放心,质量肯定没问题。”
孙晓仔细查看了工坊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样品,满意地点点头:“李师傅,我们相信您的手艺。不过,我们的产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后续我们会派技术人员来指导,还请您多配合。”
“没问题!随时欢迎!”李师傅拍着胸脯保证。
当天下午,双方就签订了合作协议,老巷竹编将四百件订单外包给李师傅的工坊。与此同时,陈屿也传来了好消息,经过多次沟通,供应商同意加急发货,半自动编织机一周后就能送到。
一周后,四台半自动编织机准时运到了工作室。技术人员立刻对工人们进行培训,大家学得都很认真,但一开始操作起来还是有些生疏。
“这机器怎么不听使唤啊?”一位老工人皱着眉头,看着手里的竹丝被机器搅得乱七八糟。
技术人员耐心地指导:“张师傅,您别急,编织的时候要掌握好节奏,竹丝要放平稳,力度要均匀。”
孙晓和王爷爷也在一旁看着,王爷爷拿起一件机器编织的半成品,仔细端详着:“机器编出来的确实比手工快,但细节上还是差点意思,比如这个纹路的疏密程度,没有手工编的自然。”
“王爷爷说得对,”孙晓说道,“机器只能辅助完成基础工序,像一些精细的花纹和装饰,还是需要手工来完成。咱们可以采用‘机器+手工’的模式,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按照这个思路,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了重新调整:机器负责编织产品的主体框架,手工则负责后续的精细加工和装饰。这样一来,生产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每天的产量从原来的二十件增加到了四十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