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惊雷与飞云陉的暗影交锋,如同冰与火的淬炼,让帝国这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行驶得愈发艰难,却也使得那些真正支撑着局面的“砥柱”们,轮廓愈发清晰,作用愈发关键。他们或许不在庙堂最高处,却牢牢把持着帝国命运的关键节点。
**黄河,孟津渡以南百里,新安城。**
北岸防御使**李崇纲**并未因一场胜仗而沾沾自喜。他深知,秃发乌孤遭此挫败,必会报复。孟津渡已暴露,不可久守。他果断下令,放弃孟津北岸部分难以坚守的据点,将兵力、物资和愿意南迁的百姓,有条不紊地撤往南岸及如新安城这样的二线支撑点。
同时,他利用缴获的部分狄军渡筏和工匠,开始在南岸构建更加纵深的防御体系,广设烽燧,深挖壕沟,布设铁蒺藜,并将水师小型战船分散配置于各关键河段,形成联动。他的策略很清楚:不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以空间换时间,利用黄河天险和纵深防御,最大限度地消耗、迟滞狄军。
他的冷静与远见,稳住了因大捷而可能产生的冒进情绪,使得黄河防线在承受下一次冲击时,能有更强的韧性。他,是北境防线新的,沉静的砥柱。
**函谷新防线,中军大帐。**
接替郭信负责西线全局的**老将杨业**(虚构名),正对着沙盘凝神沉思。他年过六旬,须发皆白,曾是张焕的副手,以稳健持重着称。慕容恪动用“影卫”的消息传来,他并未慌乱,反而从中嗅到了战机。
“慕容恪狗急跳墙,说明他正面突破已无良策,且其粮草压力日增。”杨业对麾下将领分析道,“飞云陉之事,恰证明其后勤脆弱。传令下去,各隘口守军,在加强戒备的同时,可组织小股精锐,主动出击,袭扰其粮道!尤其是夜间,要让他的运粮队,寝食难安!”
他不再像郭信那样死守硬扛,而是采取了更加灵活主动的防御策略。他利用防线初成、叛军锐气渐失的时机,以攻代守,不断给慕容恪放血。他的稳健与变通,使得函谷新防线在仓促构建中,迅速凝聚起了一道无形的铜墙铁壁。他,是西线战场新的,坚韧的砥柱。
**江南,苏州府衙。**
知府**苏晏清**面临的局面同样复杂。汪直海盗的猖獗,内部残余势力的蠢蠢欲动,以及北方战事带来的粮饷压力,都汇聚于此。他没有像卫铮那样强硬到底,也没有一味怀柔。
对于海盗,他联合水师,采取“重点清剿,震慑余孽”的策略,集中力量打掉了汪直几个重要的岸上窝点,斩其羽翼。对于内部不稳因素,他则利用陆明远守城事迹激发的正气,大力褒奖忠义士绅,孤立和打压那些首鼠两端者,同时严格执行朝廷的税赋政策,但绝不加征,确保民生基本稳定。
他的刚柔并济,使得江南这块财赋重地,在动荡的时局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稳定和生产,为前线输送着不可或缺的血液。他,是东南腹地新的,务实的砥柱。
**京城,刑部。**
侍郎**卫铮**的压力并未因孟津大捷而减轻,反而因为皇帝决心整饬吏治而更加巨大。他主持审理的漕运、京城叛乱等积案,牵扯越来越广,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也越来越多。但他依旧如同磐石,不为所动。
他完善了证据链,顶住了数次来自高层的说情和施压,最终将以那位国公为首的数名勋贵子弟及其党羽,依法定罪,家产抄没,该流放的流放,该处斩的处斩。此举在朝野引起了巨大震动,极大地震慑了那些依旧心怀不轨的宵小,也使得朝廷的法令,在杜宏死后,再次显露出其不容侵犯的威严。
他的铁面无私,如同帝国的法治之锚,牢牢钉在风暴中心,维系着最后的秩序底线。他,是帝国法度新的,冰冷的砥柱。
李崇纲的沉静,杨业的坚韧,苏晏清的务实,卫铮的冰冷……他们风格迥异,所处位置不同,但都在自己的领域内,以其卓越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成为了支撑帝国不至于倾覆的关键支点。
皇帝赵珩站在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扫过这些关键节点的位置,心中感慨万千。他失去了杜宏那样可以总揽全局的巨擘,但幸运的是,在这些关键的位置上,涌现出了这些能够独当一面的栋梁。
他们或许无法像杜宏那样,以个人意志强行推动整个帝国的齿轮,但他们各自守住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使得帝国这台复杂的机器,在失去了最强动力后,依然能够依靠着这些分布各处的、稳定而可靠的“次级引擎”,艰难地,却持续地运转下去。
砥柱中流,各自擎天。正是这些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汇聚成了帝国于危亡之际,最深沉,也最可靠的力量。
喜欢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