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们离开后的颐园,仿佛被抽走了一部分蓬勃的、喧闹的生气,确实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需要时间适应的“安静”之中。这种安静,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最初的那段日子,宅邸里充满了各种不适应带来的细微声响和空洞感。莫嘉嘉在准备早餐时,总会下意识地拿出足够十个人份量的食材,然后对着厨房里那五个空了很久的、专属的咖啡杯和早餐盘发愣,良久,才默默地将多余的材料收回冰箱。宫祈烨的书房似乎也变得过于安静了,少了许多与宫曦宸就某个战略推演或战术细节进行的、时而激烈时而深入的讨论声,只剩下他一个人对着地图和文件沉思时,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显得格外清晰和孤独。萧景睿觉得家里“冷清得让人心慌”,甚至开始“不务正业”地频繁去“骚扰”正在工作的女儿们,或者拉着叶寒御下棋,试图用各种方式填满那份突然多出来的、无所适从的时间。就连庭院里,似乎也因为少了萧煜城大声指挥工人调整景观、以及司徒明轩和沐瑾瑜偶尔在草坪上散步讨论的身影,而显得比往日空旷了许多。
然而,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家庭也是如此。这种“空巢”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就催生出了新的动态平衡和生长方向。就像一棵大树,虽然有几根粗壮的枝干伸向了远方,但主干依然稳固,其他的枝叶也在努力汲取阳光,变得更加茂盛。
女儿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某种心理上的蜕变,变得更加独立、担当,并开始有意识地将她们的影响力向内渗透,填补哥哥们离开后留下的某些空白。
宫玥在出色完成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本职工作之余,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家族内部事务的管理。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牵头建立了一个面向家族所有雇员及其直系亲属的“心理健康支持计划”,提供匿名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她还协助莫嘉嘉,打理家族名下的几个慈善基金会,尤其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和战后儿童创伤修复领域,将家族的财富与社会责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她沉静而富有同理心的管理风格,赢得了内部员工的高度赞誉。
萧玥的艺术中心在她的独立运营下,不仅业绩斐然,更成为了城市文化地标之一。她策划的几次展览,既叫好又叫座,展现了出色的商业头脑和艺术品味。她开始尝试将艺术与商业、科技进行跨界融合,策划了名为“数字敦煌”的沉浸式艺术展,引起了巨大轰动。萧景睿看着女儿拿回来的、一份份漂亮的财务报表和媒体报告,虽然嘴上不说,但眼中时常闪过掩饰不住的赞赏与骄傲。
沐璇在法律学院的表现愈发耀眼,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奖学金和模拟法庭比赛的冠军。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论学习,开始主动协助沐泽渊处理一些来自海外的、相对简单的国际法务咨询和文件初审工作。她敏锐的法律嗅觉和严谨的逻辑,常常能给沐泽渊带来新的思路。沐泽渊开始将她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助手和未来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需要呵护的女儿。
叶琳在古籍研究所参与的那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凭借其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沉静专注的研究态度,成功破解了几个困扰团队许久的断句和释义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导师和业内泰斗的高度评价,她的名字开始在国内古典文献研究领域的小圈子里悄然传开。她依旧话不多,但那份从故纸堆中淬炼出的沉静与智慧,却让她在家庭讨论中,偶尔提出的一两句见解,都显得分量十足。
司徒静在医学院的成绩一如既往地名列前茅,同时,她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司徒明轩之前搭建的框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为全家人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她不仅录入了所有人的基础健康数据、过敏史、用药记录,还链接了京市几家顶尖医院的实时挂号和新药试验信息通道,甚至设定了定期提醒体检和接种疫苗的功能。这个系统,成了颐园内部另一个无声的、却至关重要的守护网。
父辈们也在悄然调整着他们的生活节奏和重心,逐渐从一线的具体事务中抽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战略思考、经验传承和享受生活本身上,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的“半退休”生活。
宫祈烨逐渐减少了日常的军事会议和视察,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对全球安全格局演变、新兴技术对战争形态影响等宏观战略问题的深度研判中。他偶尔会受邀去国防大学给高级军官培训班讲课,将自己毕生的实战经验和战略思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年轻的一代。书房里,他与宫曦宸的激烈讨论,变成了越洋视频里父子间对国际局势的冷静分析与信息互换。
叶寒御似乎真正开始享受远离政治漩涡中心的生活。他在颐园的花房里亲手栽种了几株名贵的兰花,每日浇水施肥,乐在其中;兴致来时,会和叶琳在书房里泡上一壶茶,对着某首生僻的唐诗宋词,探讨一下古代的政制与人心。然而,这并非完全的归隐。政坛上某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决策背后,明眼人依然能隐约感受到他那双无形的手在幕后运筹帷幄,只是手段更为超然和隐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要过来,我有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不要过来,我有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