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周彦辰收到了来自临安舅父的家书,信中除了日常问候,还特意提起了李肆与芸娘的近况。信中言道,那二人初时尚且不甘,屡有怨言,后被严加管束,如今已安于现状,在庄园与内院做着永无尽头的苦役,再无昔日半分嚣张气焰。
周彦辰将家书内容转述给季知棠,季知棠又寻了个恰当的时机,将这些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章秀秀。
彼时,章秀秀正在季家食铺的后厨,就着窗棂透进的天光,低头仔细地切着案上的熟肉。她听完李肆与芸娘最终的下场,手中的活计顿了顿,那切肉的刀悬在半空,半晌没有落下。
最终,她抬起头,目光越过小小的窗口,望向远处湛蓝的天空,轻轻说了一句:
“恶有恶报。如此,也好。”
她的声音很轻,混着后厨细微的忙碌声响,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没有想象中的快意恩仇,也没有唏嘘感叹,只有一种经历过巨大风波后的彻底释然与平静。
她重新低下头,继续专注地切着肉,动作平稳而从容。温暖的阳光照在她身上,也照进了她终于获得安宁的心里。手起刀落,肉片匀称,所有的恩怨纠葛,也至此,尘埃落定。
为了庆祝章秀秀真正脱离苦海,也为了驱散连日来笼罩在众人心头那无形无影却又真实存在的紧张气氛,季知棠决意好好张罗一桌饭菜,让关心章秀秀的人都聚一聚。她特意让姚小星跑了一趟,去请了李大娘,还有章秀秀的儿子小年。
李大娘虽性子懦弱,遇事常不知所措,但心底对秀秀这个儿媳终究存着几分不忍与疼惜,此次秀秀能和离成功,她也提供了些证言;至于小年,这孩子经历了父母反目、家庭破碎,更需要感受这份来自长辈们关怀的、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寻常人家的喜悦。
时值农历四月,春末夏初,天气已然转暖,阳光落在地上,已能感受到些许热度,连风吹在脸上,都带着草木蓬勃生长的温润气息。
季家小院里,几张常用的方桌被拼在一起,铺上了洗得发白却干干净净的粗布。季知棠系着围裙,带着姚小星、章秀秀,还有闻讯早早过来帮忙的徐阿妹,在厨房与院子间穿梭忙碌开来。
锅铲与铁锅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哗啦啦的洗菜水声,女孩子们压低嗓音却仍掩不住欢快的说笑声。不过一个多时辰,几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便陆续摆上了桌,引得人口舌生津。
考虑到李大娘年纪和口味,以及小年不能吃辣,季知棠准备了几样春末的时鲜。
腌笃鲜,用的是上好的咸五花肉与当季最嫩的春笋,加上百叶结,在小火炉上咕嘟了将近一个时辰,汤色已然奶白,咸肉的醇香与春笋的清新完美融合,香气扑鼻;
蕨菜炒腊肉,从山上新采的蕨菜,焯水后保留了山野的独特清气,与自家熏制的、肥瘦相间的腊肉同炒,腊味的油润醇厚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蕨菜的微涩,口感极佳;
松鼠桂鱼,这道菜费了些功夫,鱼身改刀、拍粉、下油锅炸得外酥里嫩,形似松鼠,浇上现炒的、酸甜适口的酱汁,色泽红亮,形色俱佳,最是惹孩子喜欢;
还有一道嫩黄的菠菜鸡蛋卷,将菠菜汁混入蛋液,摊成薄饼,卷起切段,口感软糯,透着蔬菜天然的清甜,模样也好看。
自然,也少不了照顾季知舟和店里几个伙计这般爱吃辣的口味,做了几道酣畅淋漓的下饭菜:
藤椒味的花甲鸡,花甲吐尽了沙,肉质饱满,鸡肉斩成小块,滑嫩入味,大量的新鲜藤椒带来了那独特而持久的麻香,令人食指大动;
麻辣水煮肉片,乃是经典,红油赤酱,汤面上浮着一层喷香的花椒与茱萸粉,肉片切得薄而均匀,在热油浇下时“刺啦”一声,香气四溢,底下垫着的菘菜吸饱了麻辣鲜香的汤汁,比肉更受欢迎;
麻婆豆腐,豆腐嫩滑如脑,肉末炒得酥香,芡汁勾得恰到好处,集麻、辣、鲜、烫、酥、嫩于一体,最是下饭的神品。
主食则是应季的蚕豆饭,选用新收的、米香浓郁的稻米,与剥好的嫩蚕豆、切丁的咸肉一同焖煮,新米充分吸收了蚕豆的清香和腊肉的油润,粒粒分明,油光锃亮,香气诱人。
然而,今日这顿宴席的重头戏,却是在这微微发热的天气里,季知棠特意费心准备的几样冰饮。她提前几日便挨个问过了今日在场的众人,都表示身子爽利,可以吃些冰物驱驱渐起的暑气,她便早早开始盘算、准备起来。
首先是仿照南宋经典解暑饮子做的“雪泡缩脾饮”。
她将精心挑选过的缩砂仁、去核的乌梅肉、以及洗净的甘草片放入一口最大的陶锅里,加足了清澈的井水,先以大火煮沸,再转为文火,盖上锅盖,慢熬了近一个时辰。
期间,她不时用细网筛子,仔细撇去汤表面因药材熬煮而浮起的细微沫子,让汤色逐渐变得澄澈透亮,呈现出一种深褐偏红的诱人色泽。
待到砂仁的药香、乌梅的果酸味和甘草的甘甜充分释放、融合,她先用少量冷水将葛根粉调成均匀无颗粒的浆糊,然后一手缓缓将粉浆倒入锅中,另一只手握着长柄木勺快速搅拌,防止其结块,如此煮上约莫五分钟,见汤水变得略微浓稠顺滑,方才加入适量的麦芽糖,继续搅动至糖粒完全融化,方才熄火。
将这煮好的饮子连锅端到阴凉通风处,待其自然冷却至温热后,又用细纱布过滤掉所有的药材残渣,只取清亮的汤液,倒入一个事先用开水烫洗过、完全干燥的阔口陶瓮中,用厚实不透气的油纸仔细密封好瓮口,再以麻绳紧紧捆扎了数圈,确保不会渗入井水。
然后由姚小星和元宝两个力气大的帮忙,用结实的麻绳稳稳地吊入徐阿妹家那口幽深冰凉的古井中,让冰凉的井水漫过瓮身大半,浸泡足四个时辰。
取出时,陶瓮外壁凝结着细密如珠的水滴,触手便是一股沁人心脾的冰凉。抱回院子,小心地撕开油纸,将冰镇好的饮子倒入一个个粗瓷碗中,每碗再放入一颗去了核的、形态完整的乌梅肉点缀。
只见汤色清亮如琥珀,入口是恰到好处的酸甜,带着砂仁、乌梅复合的悠长香气,冰爽沁人,生津解渴,最适合这渐热的天气,只喝一口,便觉周身暑气顿消。
喜欢穿越后,我开了一家小食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穿越后,我开了一家小食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