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吱呀呀驶向桃源镇。当“季家铺子”崭新的门板被彻底推开时,清晨的阳光毫无阻碍地涌入,照亮了这片脱胎换骨的空间。
季知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到新铺子的全貌,饶是他性子沉稳,眼中也忍不住流露出惊叹。
前厅: 昔日布庄的痕迹已荡然无存。青石板地面被冲刷得光可鉴人,反射着清亮的光。空间敞亮开阔,临街的窗户糊着新纸,透进柔和的光线。最显眼的,是靠里侧墙角摆放的一副宽大的长条桌,配上四条结实的长凳,能轻松容纳七八人同时就餐。
周围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四张方桌,每张方桌配着四条短凳,桌椅皆是新打的松木,散发着淡淡的、令人安心的木料清香。
大厅尽头靠后墙处,便是厨房的“门面”——传菜口。墙面上凿出一个方方正正的洞口,宽一尺二寸,高八寸,如同一个精致的画框。
洞口内外两侧都钉着厚实光滑的木板作为台面。内侧台面与窗口上沿齐平,显然是厨房内递出餐食的地方;外侧台面稍矮些,更便于外面的人取用。此刻这里空着,但季知棠仿佛已经看到热腾腾的卤肉卷和卤味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
传菜口右侧,是一扇轻便的帘子,通向厨房。季知棠推开帘子。
厨房: 十五六平方的空间,被规划得紧凑而高效,每一寸都物尽其用。最抓人眼球的,是紧邻传菜口右侧那座敦实的三眼大灶台!
青砖砌就,泥灰抹缝,灶口开在外侧,三个圆圆的灶眼上此刻空着,但可以想象日后架上铁锅,柴火熊熊时火力全开的景象。灶台背后,倚墙立着一张又宽又长、厚实平整的大木案台,足够两人并肩操作,切菜配菜,互不干扰。
靠里侧的墙壁,则被几层结实的木架充分利用。上层几个带盖的锡罐擦得锃亮,分门别类存放着八角、桂皮、花椒等香料;中层是几个半人高的陶瓮,瓮身上贴着醒目的红纸,分别写着“米”、“面”、“豆”;下层堆放着几个竹编大篓,里面已经放了些新鲜的菘菜、萝卜。
水缸稳稳地卡在墙角,旁边甚至还有一个专门放柴火的角落。整个厨房虽小,却井然有序,干净利落。
钟师傅的巧思在细节处闪光:在靠近屋顶的房梁上,悬挂着几根带滑轮的细木杆,杆上吊着竹篮。季知棠轻轻拉动一根垂下的细绳,一个竹篮便稳稳降下,里面装着晒干的香菇和笋干。“妙啊!”季知棠由衷赞叹,不用时升起,丝毫不占下方宝贵的空间。
推开厨房后门,便是后院。
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将不大的院子分成几个区域。院子深处,一扇糊着新纸的木窗朝南开着,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留给何氏和季知蘅的房间。
紧挨着后门的一间小屋,窗户朝东,清晨第一缕阳光便能洒入,书桌靠窗摆放,正是为季知舟准备的清静书房。
另一间与书房大小相仿的小屋,窗户朝南,正午阳光充足,则是季知棠的闺房。
院子中央,那口老井的石台被冲洗得发白,旁边一棵不算高大的柿子树舒展着枝叶,投下斑驳的凉荫,为这方寸小院平添了几分生机与烟火气。
何氏、季知蘅、季知舟站在院中,看着眼前这曾经破败、如今却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家,心中百感交集。从寄人篱下、债台高筑,到如今拥有了自己的铺面和安身之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梦幻。
喜欢穿越后,我开了一家小食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穿越后,我开了一家小食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