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的冬天,青石镇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整个镇子被厚厚的白雪覆盖,连平日里热闹的街巷都显得格外安静。林建业家的院子里,老槐树的枝桠上积满了雪,像披了一件白色的棉袄,只是这棉袄下的生机,却远不如往年旺盛 —— 高祖林守义已经病了一个多月,从一开始的咳嗽气喘,渐渐发展到卧床不起,连说话都变得断断续续。
每天忙完铁匠铺的活,林建业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家里,坐在父亲的炕边,握着他干枯冰冷的手,跟他说铺子里的事:“爹,今天小树和铁牛打了二十把锄头,比以前快多了,手艺也越来越精;县城百货公司又来订了三十个铁货架,说咱们打的货架结实,还要跟咱们长期合作……”
林守义躺在炕上,眼睛半睁着,听到这些话,嘴角会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的呼吸很微弱,每说一句话都要歇好一会儿,却还是断断续续地问:“建国…… 最近…… 有信吗?”
“有,前几天刚收到。” 林建业连忙回答,把弟弟的信读给父亲听,“建国说他在上海的药材生意又开了一家分店,弟媳还生了个儿子,等开春就带孩子回来给您看看……”
听到 “孙子” 两个字,林守义的眼睛亮了一下,枯瘦的手轻轻拍了拍林建业的手背,像是想说什么,却又没了力气,只能闭上眼睛,静静地喘着气。王氏站在旁边,眼圈红红的,悄悄抹了把眼泪,转身去厨房给林守义熬药 —— 这些天,她每天都用小火熬着人参汤,希望能让老人多撑几天。
腊月二十三那天,是北方的小年,镇上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放鞭炮,林建业家却透着压抑的冷清。林守义的精神突然好了些,让林建业把家里人都叫到炕边 —— 王氏、福安、福秀,还有留在铺子里帮忙的张小树和李铁牛,连远在邻镇的狗蛋和柱子都特意赶了回来。
林守义靠在枕头上,看着围在炕边的一大家人,浑浊的眼睛里满是不舍。他先是拉着王氏的手,轻声说:“这些年…… 辛苦你了…… 帮建业…… 把家照顾好……”
王氏点了点头,哽咽着说:“爹,您放心,我会的。”
接着,他又看向福安和福秀,虽然说话很吃力,却还是坚持着叮嘱:“你们…… 要好好读书…… 学本事…… 别像爷爷一样…… 只会打铁…… 要给林家…… 争口气……”
福安和福秀都红了眼,用力点头:“爷爷,我们记住了。”
最后,林守义的目光落在林建业身上,示意大家都出去,想跟他单独说说话。屋子里只剩下父子两人,炉火 “噼啪” 地烧着,映得墙上的影子忽明忽暗。林守义紧紧握着林建业的手,力气比平时大了些,眼神也变得格外坚定:“建业…… 爹要走了…… 有些话…… 要跟你说……”
“爹,您别这么说,您还能好起来的。” 林建业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声音哽咽。
“听爹说……” 林守义打断他的话,喘了口气,慢慢说道,“咱们林家…… 从你太爷爷开始…… 就靠打铁谋生…… 传到我这辈…… 又传到你手里…… 不容易…… 你要记住…… 不管什么时候…… 都不能…… 丢了林家的手艺……”
“我记住了,爹。” 林建业用力点头,泪水滴在父亲的手背上。
“还有…… 家训……” 林守义的声音越来越低,却字字清晰,“咱们林家的家训…… 是‘善’和‘信’…… 做人要善良…… 待人要诚信…… 不能偷工减料…… 不能糊弄客户…… 你还记得…… 你小时候…… 打坏了一把镰刀…… 我让你重新打的事吗?”
林建业当然记得 —— 那时候他才十二岁,第一次独自打镰刀,因为没掌握好火候,镰刀的刃口裂了一道缝,他想偷偷把镰刀卖掉,却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没有骂他,而是让他重新打了一把,还说:“打铁就像做人,要是有了裂缝,就再也补不好了。”
“我记得,爹。” 林建业的眼泪流得更凶了,“您说,打铁不能有裂缝,做人也不能有裂缝。”
“对…… 就是这个理……” 林守义笑了笑,又继续叮嘱,“还有…… 家族要团结…… 你弟弟…… 虽然在外闯荡…… 你们兄弟俩…… 要互相帮衬…… 不能因为…… 离得远了…… 就生分了…… 家里的人…… 铺子里的学徒…… 都是咱们的亲人…… 要好好待他们…… 别让他们受委屈……”
“我知道,爹。” 林建业哽咽着回答,“我会跟建国常联系,也会好好照顾家里人,照顾铺子里的学徒,您放心。”
“还有…… 铁匠铺……” 林守义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却还是坚持着把话说完,“你能…… 改进工艺…… 拓展生意…… 爹很高兴…… 但你要记住…… 不管生意做得多大…… 都不能…… 忘了本…… 不能丢了…… 打铁的初心…… 要把林家的手艺…… 传下去…… 让林家的人…… 都能堂堂正正…… 做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五世同堂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