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与后世“固定手法”的对比:《内经》“因人而异” vs 后世“机械操作”
后世医家为方便临床,将足三里的手法简化为“艾灸必灸3壮”“针刺必深1.5寸”的“固定手法”,但《内经》的“辨证补泻”更强调“因人而异”:
《灵枢·终始》中“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即根据“病位”调整针刺方向(如胃脘痛“直刺”,下肢痿痹“斜刺”);
《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即根据“虚实”调整刺深浅(如虚证“浅刺”,实证“深刺”)。这种“因人而异”的思想,与后世“固定手法”的机械操作形成鲜明对比。
三、手法体系:“刺灸结合”与“经络气血”的协同作用——《内经》“疏通经络”的核心目标
《内经》对足三里的刺灸法,并非“针”与“灸”的简单叠加,而是“刺”以调气、“灸”以温通的协同体系,其核心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1. 针刺法:“得气”是疗效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将毫针列为“九针”之一,强调“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对于足三里,针刺的核心是“得气”(《灵枢·小针解》:“气至而去之”),即通过针刺激发经气,调整胃腑的气机:
补法:慢进针、轻提插,留针15~20分钟,针感“向上传导”(至腹部、胸部),以“激发土气”,提升胃腑“受纳腐熟”功能(如治疗胃下垂、久泻);
泻法:快进针、重提插,摇大针孔出针,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踝部),以“排出邪气”,缓解胃腑“实热”(如治疗胃热炽盛、食积停滞);
平补平泻:提插幅度均匀,捻转角度适中,留针20~30分钟,以“调和胃气”,治疗“虚实夹杂”证(如慢性胃炎)。
2. 艾灸法:“温通”是疗效的核心
《灵枢·官能》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足三里,艾灸的核心是“温补阳气”(《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病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内经》虽未明确“艾灸壮数”,但通过“艾火温通”,促进胃腑的“气血运行”:
温和灸:艾条距穴位3cm,悬停熏烤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次10~15分钟,以“温中散寒”(如治疗脾胃虚寒、胃痛);
隔姜灸:姜片厚0.3cm,扎孔后置穴上,灸5~7壮,以“散寒止痛”(如治疗寒湿痹痛、膝关节冷痛);
瘢痕灸:直灸至局部化脓,形成灸疮,以“扶正祛邪”(如治疗体质虚弱、慢性顽疾)。
3. 手法体系的“协同作用”:《内经》“刺灸结合” vs 后世“单一手法”
后世医家多采用“单一手法”(如仅针刺或仅艾灸),但《内经》的“刺灸结合”更强调“协同作用”:
针刺“调气”(激发经气),艾灸“温通”(促进气血运行),两者结合可“增强疗效”(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针刺足三里“补法”+艾灸“温和灸”,可提升胃黏膜修复能力);
《灵枢·禁服》“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即对于“虚寒”证,艾灸的“温通”作用优于针刺的“调气”作用;对于“实热”证,针刺的“泻法”作用优于艾灸的“温通”作用。这种“辨证选择”的思想,与后世“单一手法”的通俗化解读形成鲜明对比。
四、临床应用:“胃腑”为核心的“全身调理”——《内经》“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内经》对足三里的临床应用,并未局限于“胃腑疾病”,而是通过“胃腑为气血生化之源”的逻辑,扩展至全身多系统疾病,其独特性在于“治胃以治全身”。
1. 消化系统疾病:“胃腑疾病的首选穴”
作为“胃经合穴”,足三里是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也”)。这种“治胃以调脾胃”的思路,是后世“脾胃学说”的源头: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即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胃腑可“促进消化”(如治疗消化不良、便秘);
《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即足三里是“水谷之海”的“腧穴”,通过调理胃腑,可“补益气血”(如治疗气血虚弱、贫血)。
2. 全身气血疾病:“气血源于胃腑”的逻辑扩展
《内经》认为“气血源于胃腑”,因此足三里可通过“调理胃腑”,间接治疗“气血虚弱”所致的全身疾病:
气血虚弱:针刺足三里“补法”+艾灸“温和灸”,可“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含量”(现代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可促进造血功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