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配穴”智慧,是中医针灸“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经典体现,核心围绕“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的“担截法”展开,结合“十二穴分布规律”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形成了“穴简、针疏、效宏”的独特体系。这种智慧不仅符合中医“经络气血运行”的理论逻辑,更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了其“疗效确切”的优势,至今仍是针灸临床的重要指导原则。
一、核心配穴原则:“担截法”的内涵与逻辑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提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这是其配穴智慧的核心。所谓“担”,即“双挑”,指同一经络上取两个穴位,通过协同作用增强经气;所谓“截”,即“阻断”,指不同经络上各取一个穴位,通过阻断病气传导或调节表里经平衡。这种配穴法并非随意组合,而是基于“十二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点(《灵枢·逆顺肥瘦》:“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选取“气血汇聚”或“经络枢纽”的穴位,实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1. 担法:同一经络,协同增效
担法的本质是“同一经脉的气血协同”,通过取同一经络的两个穴位,放大该经脉的“主调功能”。例如:
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内庭: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土穴),主“调理脾胃、扶正培元”;内庭是胃经“荥穴”(水穴),主“清泻胃热、理气止痛”。二者同属胃经,“合担”后可同时实现“补脾胃”与“清胃热”的双重功效,适用于“胃寒夹热”的胃痛、腹胀、泄泻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合谷:曲池是大肠经“合穴”(土穴),主“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合谷是大肠经“原穴”(土穴),主“行气开窍、镇静安神”。二者同属大肠经,“合担”后可增强“清泻阳明”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咽喉肿痛等症。
担法的关键是“选穴精准”:需根据“十二穴的五行属性”(如胃经属土,取土穴)与“病症的虚实”(如虚证取“合穴”,实证取“荥穴”),选择同一经络的两个穴位,实现“补泻兼施”或“协同增效”。
2. 截法:不同经络,阻断病气
截法的本质是“不同经脉的气血阻断”,通过取两个不同经络的穴位,阻断“病气传导”或“调节表里经平衡”。例如:
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太冲+昆仑:太冲是肝经“原穴”(土穴),主“疏肝息风、疏肝利胆”;昆仑是膀胱经“经穴”(火穴),主“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二者分属“肝经”与“膀胱经”(表里经),“合截”后可阻断“肝阳上亢”或“膀胱经湿热”的病气传导,适用于“头痛、眩晕”或“腰痛、下肢无力”等症。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列缺+通里:列缺是肺经“络穴”(土穴),主“宣肺解表、止咳平喘”;通里是心经“络穴”(土穴),主“养心安神、通络止痛”。二者分属“肺经”与“心经”(表里经),“合截”后可调节“心肺功能”,适用于“咳嗽、气喘”或“心悸、失眠”等症。
截法的关键是“经络配对”:需根据“十二穴的表里关系”(如肝经与膀胱经、肺经与心经)或“病症的病位”(如头面病取“肺经+大肠经”,腰腿痛取“肝经+膀胱经”),选择两个不同经络的穴位,实现“阻断病气”或“平衡阴阳”的目的。
二、十二穴的“分布规律”:支撑配穴智慧的基础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配穴”智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基于“十二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规律。这种分布符合《灵枢·逆顺肥瘦》中“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理论——四肢是“阳气汇聚”的部位,选取四肢穴位,既能“避免伤及脏腑”(安全),又能“直接调节经络气血”(有效)。
具体来说,十二穴分布于“七条经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覆盖“十二正经”的核心穴位(如胃经的“合穴”“荥穴”、大肠经的“原穴”“合穴”)。这种分布的“全面性”,使得“担截法”能覆盖“全身各系统的病症”(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三、道家思想的融入:“天人合一”的配穴逻辑
马丹阳作为“全真教道士”,其配穴智慧必然融入“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十二穴与北斗七星的对应”(《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与“一气周流的五行循环”(《素问·阴阳离合论》:“万物方生,气弱时未出地,处于阴,气盛出于地,而入阳”)。
例如,“十二穴的五行属性”(如胃经属土、大肠经属金、肝经属木、膀胱经属水)对应“五行的生克制化”(土生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克水),通过“担截法”的配穴,实现“五行平衡”。例如,“足三里(土)+曲池(土)”的担法,可增强“土气”(脾胃),从而“生金气”(肺),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肺气不足”(如咳嗽、气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