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至,院中残树焦痕尚裹着夜露。陈浔蹲在断桩前,残剑横于膝上,剑尖轻点那七道弧形刻痕。指尖触到木纹裂隙,一股阴寒顺着剑身爬上来,像是有东西在底下蠕动。
他闭眼,青金之气自丹田涌出,沿手臂灌入剑脊。剑格裂纹中的金线微微一颤,焦木深处竟泛起一丝血光,如脉搏般跳动两下,随即沉寂。
不是自然残留。是活的。
陈浔收剑入鞘,起身掸去衣角尘土。昨夜立下的念头已不可回头——不能再等他们围镇,不能再任人抹去痕迹。他得往前追,追到二十年前那场大火之前。
西市街口刚开张,粗陶摊子支在巷口,货郎正弯腰摆碗碟。见陈浔走来,手顿了一下,随即朝他招了招,不动声色地将一辆空板车推到路边,侧身让进一条窄缝。
“你来了。”货郎低声道,声音压得极细,“我有东西给你看。”
陈浔没问是什么,只点了点头,随他绕进后巷。两人在一处废弃磨坊停下,货郎四顾确认无人,才从贴身布袋里取出一本泛黄册子,纸页边缘焦黑卷曲,像是从火堆里抢出来的。
“这是……”
“《小平安镇志》。”货郎翻到一页,手指按在一段残文上,“昨夜有人潜进来翻它。我藏床底看见了,那人拿着青玉腰牌,灯下看得仔细。走时这页已被撕去一半。”
陈浔俯身细看。残文写道:“……青衫客战于镇北松林,剑出北斗,血染三更……其术诡异,似引魂归位……”字迹斑驳,墨色深浅不一,显是多年反复摩挲所致。
他目光落在行末——一个完整的“澹台”二字,清晰可辨。
心口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没动声色,只将册子接过,指尖缓缓抚过那两个字。纸面粗糙,却仿佛带着温度。
“你说……那剑路,和我在地窟使的阵法像?”
货郎点头:“太像了。七星连斩,每一剑都像在勾魂。我还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讲,那夜松林血雾弥漫,天上的星子都暗了一角。后来祠堂烧了,这段事再没人提。”
陈浔沉默片刻,将残页折起,夹进怀中剑谱。他抬头望向镇北方向,那里如今只剩一片荒坡,连棵像样的松树都不见。
“这姓‘澹台’,你听过吗?”
“没有。”货郎摇头,“镇上从无此姓。但……”他迟疑了一下,“我爷爷说过,二十年前有个瞎眼女子路过,住在东头破庙三天,走时留下一枚玉簪。有人说她姓澹台,也有人说那是南疆来的巫女,名字记错了。”
陈浔眼神微凝。
货郎又道:“那人昨夜走时,嘴里念了一句——‘月圆将至,圣女当归’。”
陈浔抬眼望天。云层稀薄,日头初升,可他知道,离下一个满月,只剩七日。
他从腰间解下十枚银角,塞进货郎手中。“藏好这书,别再拿出来。若再有人找你麻烦,敲三声梆子,我在后巷接应。”
货郎握紧银角,犹豫片刻,忽然从袖中摸出一枚青铜钱镖,递还给他:“这个……你留着。我虽不会武,但也知道,有些事躲不过。”
陈浔没接:“那是信物,你拿着。真有危险,扔在地上就行。我会听见。”
货郎怔住,终是将钱镖收进内袋,重重点头。
两人走出磨坊,街市已热闹起来。货郎推车回到摊位,照常叫卖,声音平稳如常。陈浔穿过人群,脚步不疾不徐,手始终搭在剑柄上。
回到居所,他未惊动西屋。澹台静仍在静坐,呼吸平稳。他将残页取出,夹入剑谱深处,再用油纸包好,埋进院角石缝。
随后取来磨石,坐在门槛上磨剑。砂砾与金属相擦,发出低沉的响声。剑刃渐亮,映出他眉宇间的冷意。
他开始想那场大火。谁放的?为何偏偏烧了祠堂?镇志散落民间,是谁在收集?又是谁,在一步步抹去“澹台”这个名字?
残剑磨至三分,忽有一丝血线自裂纹渗出,滴落在磨石上,迅速被砂粒吸尽。
陈浔停手,盯着那点红痕。不是他的血。
他缓缓抬头,望向西屋。门帘微动,似有风穿过,可今日无风。
澹台静依旧端坐,双手交叠,可她蒙眼的绸带边缘,竟浮现出极淡的一圈金纹,如月晕般流转一瞬,又归于平静。
陈浔站起身,将残剑横置膝前,左手按住剑格,右手缓缓抚过剑身。裂纹中的金线再次游动,与怀中剑谱隐隐呼应。
他忽然开口,声音低而稳:“你醒着吗?”
屋内无人应答。
他也不再问,只将剑收回鞘中,重新坐下。磨石继续转动,砂砾声填满小院。
远处传来三声梆子,短促而清晰。
陈浔停手,抬头看向巷口。货郎的身影一闪而过,随即消失在转角。
他站起身,走向院门,手刚触到门栓——
西屋内,澹台静的玉佩突然轻震,残剑在鞘中嗡鸣一声,剑柄自行转了半圈,正对屋门。
喜欢剑来,剑心,瞎剑仙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剑来,剑心,瞎剑仙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