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无需言语,一种跨越种族和文化的共鸣在无声中达成。这里聚集的,是人类文明在仰望星空时,目光最远、心思最澄澈的一群人。
“诸位同道,朋友们,”傅水恒的声音通过扩音设备,清晰地传遍会场的每一个角落,平和而有力,“欢迎来到北清,欢迎参与这次,属于全人类的星际探索论坛。”
开场白没有过多的客套,他直接切入主题:“数年前,当我们第一次尝试与宇宙更深处的意识建立联系时,我们怀着的,更多是好奇与一丝不安。我们获得了回应,不是直接的对话,而是一本《指南》。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师,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也为我们标出了前路上可能存在的暗礁与浅滩。”
他身后巨大的主屏幕亮起,显示着《通用危机指南·初级篇》的虚拟封面,那是由多种几何符号构成的、充满异星美感的图案。
“这本《指南》,它没有告诉我们终极的答案,它教导我们的是方法,是态度,是共存与交流的初级礼仪。它让我们意识到,星空并非寂灭的荒漠,而可能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需要小心探索的‘宇宙森林’。而我们人类,刚刚学会制造独木舟,准备离开熟悉的岸边。”
生动的比喻,让台下许多科学家会心点头。
“今天,我们聚集于此,目的非常明确。”傅水恒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们要将《指南》中的原则,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探索蓝图。我们要讨论,如何设计我们的‘舟楫’——更高效、更持久的推进系统,更智能、更坚韧的探测载体;我们要规划,如何选择我们的‘航路’——基于对银河系旋臂结构、恒星分布、星际介质以及《指南》中暗示的‘安全航道’的理解;我们更要确立,当我们可能遇到其他‘舟楫’或‘村落’(无论其形态是生命、意识还是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实体)时,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如何示好,如何询问,如何避免误解,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如何自保。”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再次与台下的许多熟人——陈智林、安娜,以及其他几位核心科学家——交汇。
“这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家机构的私事。这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文明,迈向成熟所必须经历的‘成年礼’。我们带来的,不应是征服的野心,而应是学习的热忱与合作的诚意。我们希望的,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最终能融入一个更大的、和平的星际社会。”
傅水恒的开幕致辞不长,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为整个论坛定下了基调——务实、合作、谦逊而又充满雄心。
论坛的第一项主要议程,是“星图与航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霍华德·李教授首先登台。他展示了一张整合了最新观测数据和《指南》中空间拓扑学原理绘制的“邻近宇宙航路图”。图上,以太阳系为中心,向外辐射出数条蜿蜒的“优选路径”,它们巧妙地避开了已知的强辐射区、密集的小行星带以及一些引力异常区域。
“根据《指南》的提示,”李教授用激光笔指着一条指向格利泽581星系方向的路径,“这些路径并非绝对‘安全’,而是‘能见度’较高、潜在‘交流节点’较多的区域。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嗯,类似于地球上古代商队走过的,有水井和驿站的丝绸之路。我们的探测器沿着这些路径飞行,不仅遭遇物理风险的概率较低,接收到其他文明信息,或者留下我们信息被接收的概率,也会显着增加。”
台下一位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提问:“李教授,您提到的‘交流节点’,是否指类似引力透镜焦点或者某种未知的空间共振点?我们是否有技术手段提前标识这些节点?”
李教授看向傅水恒和陈智林的方向:“这正是我们需要合作攻关的方向。傅教授团队的‘意念感应器’原型机,虽然主要功能是信息接收,但其底层物理机制,或许能帮助我们发展出一种主动扫描空间‘信息富集区’的技术。”
陈智林在台下点头,补充道:“我们中心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项小组,正在尝试将感应器的部分原理,应用于深空探测器的路径规划系统。初步模拟显示,它可以有效筛选出《指南》中提到的‘高概率友好信号区’。”
紧接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张毅总工程师介绍了基于新一代核聚变推进系统的“远征-1A”概念探测器。巨大的全息模型在台上旋转展示,其流线型的设计、多重冗余系统以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位于探测器头部、按照《指南》中某种几何比例制造的、由特殊合金构成的“接触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个接触面,我们称之为‘文明握手区’。”张总工解释道,“它的材质和结构,参考了《指南》中对于‘无害物质’和‘标准信息载体接口’的描述。理论上,如果遇到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文明,他们可以通过这个接口,直接读取我们存储的、关于地球和人类文明的‘数字信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