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老先生点点头:“但自然总有它的办法。湍流会产生局部的低压区,像捕集器一样将颗粒聚集;或是通过流体力学的不稳定性,直接促使颗粒在特定区域快速聚集、坍缩,跳过缓慢的逐粒生长阶段。看那个模拟动态图,那些团块的密度正在波动,有些已经达到了可以靠自身微弱引力进一步吸积物质的临界点——这就是‘引力不稳定性’的萌芽。”
星槎的传感器探测到盘面中那些团块周围微弱的引力扰动。一些较大的团块,尺寸可能已经达到数公里,开始显示出清空周围较小物质的迹象,在盘面上形成了微小的间隙或密度凹陷。这些就是行星胚胎,或者说星子。它们是未来行星的种子。
“在这个盘面里,可能同时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星子在竞争、碰撞、合并。”傅老先生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有些会成长为主序星诞生前就已成型的气态巨行星,有些则会成为岩石星球的核心。而更靠近恒星的内侧,由于温度高,挥发性物质无法凝结,只能形成密度较大的岩石天体,就像未来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雏形。”
陈博士想象着那幅图景:在这片混沌的盘面中,无声的战争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碰撞、合并、撕裂、吸积……最终,只有少数幸运儿能脱颖而出,扫清自己的轨道,成为一颗正式的行星。而我们太阳系的行星,在46亿年前,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类似的、如今就在眼前的“星尘盘”中诞生。
“生命的原材料……”陈博士轻声说。他的目光投向原行星盘更外围的寒冷区域,那里,水冰、甲烷冰、氨冰等挥发性分子能够稳定存在。“彗星……就在那里形成。它们将是未来行星上水和有机分子的输送者。”
傅老先生深表同意:“是的,这个原行星盘,不仅是一个恒星系统的摇篮,更是一个生命潜在起源地的原料工厂。所有的重元素,碳、氧、氮、磷、铁……都是在更早一代的大质量恒星内部合成,并通过超新星爆发抛洒到星际空间,最终汇聚到这样的分子云中。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星际旅行,在某个类似的原行星盘中聚合,最终被组装到一颗行星上,参与到生命的奇迹中。”
这番话让陈博士感到一阵战栗,一种深植于宇宙尺度的连接感。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冷静的观测者,而是仿佛看到了自身起源的遥远回响。这趟星际漫游,从探索外部宇宙,开始转向探寻内在的根源。
然而,恒星托儿所并非总是田园诗般的摇篮。它的美丽背后,是残酷的物理定律和狂暴的能量释放。正当陈博士沉浸在对生命起源的遥想中时,星槎的警报系统突然发出了低沉而急促的蜂鸣。
主屏幕上,一个红色的警告框弹出,显示高能辐射水平急剧升高。
“怎么回事?”陈博士心中一紧。
傅老先生迅速查看数据源,神色变得凝重。“不是我们这边。是邻近区域,大约5光年外,有一个大质量O型星刚刚形成了,它发出的强烈恒星风和高能紫外线,正像海啸一样向四周扩散。冲击波很快就会到达我们所在的这个原恒星系统。”
他调整远程探测器方向。只见遥远的星云深处,一颗极其明亮的蓝色新星正在闪耀,其光芒甚至暂时压过了周围的星云辉光。以它为中心,一道无形的、但能被传感器探测到的巨大压力波,正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向外推进,所过之处,星云物质被压缩、加热、电离,形成一道不断扩张的明亮壳层。
“对于大质量恒星来说,它们的童年是短暂而猛烈的。”傅老先生解释道,“它们快速形成,快速点燃核聚变,然后以巨大的能量输出剧烈地影响周围环境。它们的紫外线光子有足够的能量摧毁分子,剥离电子;它们的恒星风则像无形的巨掌,推动着星际物质。”
几分钟后,冲击波的效应开始显现。他们正在观测的那个原行星盘,原本相对平静的结构开始出现扰动。盘面最外层的稀薄气体被“吹”得向后飘散,形成类似彗尾的结构。盘面本身似乎也在压力下微微变形。
“这个原恒星系统会受到影响吗?”陈博士担心地问。他仿佛看到一个精心制作的沙堡,即将被海浪冲毁。
“影响是必然的。”傅老先生紧盯着数据,“冲击波会压缩原恒星周围的包层,可能暂时加剧物质的吸积率,让原恒星变得更亮。但更持久的影响是,强烈的辐射会侵蚀并剥离原行星盘的外层物质,特别是挥发性气体。这对于未来可能形成的巨行星是重大打击,也可能 truncate(截断)行星系统的外缘。”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紫外线辐射会触发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在盘面的寒冷区域形成新的、更复杂的有机分子,比如前生命物质……福祸相依吧。”
“那……这颗新生的恒星,还有它可能孕育的行星,会不会被彻底摧毁?”傅愽文也感受到了紧张气氛,小声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