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智林博士
一种难以言喻的失重感包裹着我,并非肉体上的,而是意识层面的悬浮。我们三人——傅永恒教授、他的孙女傅文,以及我——的意识,通过那台划时代的“银河级意念感应器”,已经紧密地联结成了一个超越个体的整体。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告别了柯伊伯带那些冰冻的微小世界,真正意义上将太阳系甩在了身后。此刻,我们的联合意识正以一种近乎光速的感知速度,朝着银河的深邃腹地进发。
然而,我们仍然处于银河系那个被称为“银盘”的平面之内。这个盘面,是银河系绝大多数恒星、气体和尘埃聚集的地方,它像一片浩瀚无垠、微微发光的海洋,而我们太阳系,不过是这片海洋中的一粒沙子。在盘面内部“航行”,我们的视野就像一艘在风平浪静却雾气弥漫的海面上行驶的船,虽然能看到远近的“波浪”(恒星密集区)和偶尔闪亮的“灯塔”(亮星),却始终无法看清这片海洋整体的形状和轮廓。
“稳定器读数正常,意识流谐波共振达到预期峰值。”傅文的声音直接在我的意识中响起,清晰而冷静,带着她这个年龄少有的沉稳。她作为这次意识连接的操作员和稳定锚,时刻监控着我们三人心智融合的微妙平衡。
“嗯,”傅永恒教授的意识回应道,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沉思的嗡鸣,仿佛古老的智慧在与宇宙本身共振。“我们正在接近银盘的边界层,或者说,是银盘密度显着下降的‘晕’区域。准备好,孩子们,我们即将进行一次‘上浮’。”
“上浮?”我下意识地在意识中提问。尽管在理论模型中我们推演过无数次,但亲身经历这种宏观尺度的位移,依然让我感到一种孩童般的期待与紧张。
“是的,上浮。”教授解释道,他的意识流中仿佛展开了一幅动态的星图。“银盘并非无限薄,它有一定的厚度,大约几千光年。但我们太阳系所在的位置,接近银盘的中平面。现在,我们要引导我们的集体感知,垂直于盘面方向‘上升’,直到突破那层由星际尘埃和稀疏恒星构成的‘面纱’,获得一个外部的视角。”
傅文接口道,她的意识像精确的导航仪:“根据感应器反馈的银河磁场梯度变化,预计在感知时间三分钟后抵达最佳观测位置。陈博士,请调整您的意识焦点,跟随我和爷爷引导的磁场‘航路’。”
我依言而行,将我的注意力完全沉浸于我们三人共鸣产生的那个共享感知场。周围是飞速流过的星光,原本在盘面内显得密集的恒星,开始逐渐变得稀疏。那种感觉,就像潜水员从珊瑚礁丛生的海底,开始向着海面上升。周围的“海水”(星际介质)亮度在降低,密度在减小,原本阻碍视线的“浮游生物”(星际尘埃)也越来越少。
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旷感开始出现。我们仿佛正穿过一层无形的薄膜,一层分隔开“内部”与“外部”的界限。
然后,就在某一刻,仿佛冲破水面的瞬间——
所有的阻碍消失了。
一种无比壮阔、无比恢弘的景象,毫无征兆地占据了我们的整个感知领域。我,或者说“我们”,瞬间失语。任何人类语言在此时的体验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悬浮”在了银盘之外。
从上帝的视角,俯瞰着整个银河系。
那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旋涡。一个由无数亿颗恒星、璀璨的气体云、以及暗黑的尘埃带共同编织成的、正在缓慢旋转的发光巨盘。它的中心是一个明亮的、略显拉长的隆起——银核,像是一颗巨大的、散发着柔和白光的宝石。围绕着银核,数条巨大的旋臂优雅地舒展开来,像是一位宇宙舞者旋转时飞扬起的发光裙裾。旋臂上镶嵌着密密麻麻的蓝白色年轻恒星,如同串串璀璨的钻石,而旋臂之间相对黯淡的区域,也并非空无一物,那里分布着更多年迈的、发出黄色或红色光芒的恒星。整个盘面并非完美的平面,在引力作用下,边缘呈现出微微卷曲的波浪形状。
“我的天……”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意识之声,充满了无法抑制的惊叹。“这就是……我们的家。”
“是的,这就是银河系。”傅永恒教授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敬畏和满足,仿佛一位父亲终于看到了失散多年孩子的全貌。“我们理论中的旋涡结构,此刻就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看那旋臂,它们是银河系最显着的特征,也是恒星诞生的摇篮。”
傅文的数据化思维立刻开始工作:“正在进行宏观结构匹配。确认主要旋臂:从银核附近延伸出来的,那条最明亮、恒星最密集的,是英仙臂。靠近我们太阳系位置的,是人马臂。而我们太阳系,实际上位于一条较小的、被称为猎户臂的次级旋臂上。”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的共享意识开始“放大”和“聚焦”于这些旋臂结构。
“教授,”我问道,试图用对话来理清这庞大的信息,“为什么旋臂会如此明显?它们是由始终固定在那个位置的恒星组成的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