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瓦窑堡,空气中已带着凛冽的寒意,但车间里炉火正红,机声隆隆,驱散了所有的萧瑟。前线捷报频传,不仅仅是装甲连的攻城拔寨,还有各根据地应用新技术、新战术取得的累累战果,这些消息如同最好的燃料,让这座隐蔽在山谷中的工业熔炉燃烧得更加炽热,也温暖着每一个为之付出心血的人。
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彭家蒙没有立刻去食堂,而是信步走到了厂区边缘的一块高地上。从这里,可以俯瞰到大半个瓦窑堡:依山而建的厂房鳞次栉比,灯火在渐深的暮色中依次亮起,如同散落在山谷中的星辰;水坝方向传来隐隐的水轮机轰鸣;锻造车间那特有的、有节奏的空气锤敲击声,如同巨人沉稳的心跳;偶尔,还能听到试车场上坦克引擎的咆哮……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力量与生机的交响乐。
彭家蒙看得有些出神,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神情,有欣慰,有自豪,也有深深的感慨。他原是东北军出身的技术人员,亲身经历过“九一八”的屈辱,目睹过当时号称亚洲一流的沈阳兵工厂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落入敌手,也体验过流亡关内、技术报国无门的苦闷。后来辗转来到延安,又被分配到了当时还只是雏形的瓦窑堡兵工厂。
“彭工,看什么呢?这么入神。”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彭家蒙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
“林主任,”彭家蒙转过身,脸上露出笑容,指着山下灯火通明的景象,“就是看看咱们这儿。每次站在这儿看,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林烽走到他身边,和他并肩而立,目光同样扫过那片由他们亲手从黄土坡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地。他理解彭家蒙的感受,笑着问:“哦?怎么个不可思议法?”
彭家蒙深吸了一口带着金属和煤烟味道的清凉空气,语气变得深沉而激动:“林主任,不瞒您说,我想起以前在沈阳厂的时候。那时候,厂子里设备是不少,德国的、日本的机器都有,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但我们当时主要干什么?大多是修理、维护,或者按照洋人的图纸,依葫芦画瓢地仿制一些步枪、机枪。核心技术、关键材料,都攥在别人手里。一旦断了来源,就成了无米之炊。”
他的眼神有些悠远,仿佛穿越回了那段憋屈的岁月。“那时候,看着仓库里趴窝的、等着零件修复的坦克和火炮,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空有一身技术,却造不出咱们中国人自己的重武器,只能眼睁睁看着鬼子在咱们的土地上横行。”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扬眉吐气的快意:“可是您再看看现在!看看咱们瓦窑堡!”他用力指向坦克总装车间的方向,“‘太行-1型’坦克,是咱们自个儿画的图,自个儿炼的钢,自个儿造的发动机和火炮!从无到有,不仅造出来了,还能量产,还能在前线打得鬼子落花流水!咱们的装甲连,都扩编成连了!”
他又指向自行火炮研发区和通讯车间、化工区:“还有咱们正在攻克的自行火炮,咱们自己搞的步话机、炸药、弹药……林主任,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咱们建成了一套完全自主、门类相对齐全的军事工业体系!虽然还比不上那些工业强国,但咱们能自己造血了!再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等别人的施舍了!”
彭家蒙越说越激动,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林烽:“这种从无到有、从修到造、从仿到创的跨越,这种亲手参与并见证一个完整工业体系诞生的成就感!说实话,林主任,以前在东北的时候,我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可能就是能独立仿制出一门不错的山炮。可现在……”他摇了摇头,脸上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近乎幸福的光彩,“这感觉,比当年第一次领到薪水,甚至比第一次当爹都来得痛快!这是真正干成了一件大事的感觉!”
林烽静静地听着,他能深切体会到彭家蒙,以及像彭家蒙一样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技术人员心中那份澎湃的情感。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民族自尊和技术自信的重塑。
“老彭,你说得对,这种感觉,确实千金难换。”林烽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肯定而充满力量,“但这奇迹,不是我林烽一个人创造的,是咱们瓦窑堡每一个人,从你们这些挑大梁的工程师,到王老铁、老周这些老师傅,再到每一个在机床前、在锻炉旁流汗的普通工人,大家一起,用汗水、用智慧,甚至是用血泡和老茧,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他望着山下那片充满活力的灯火,声音沉稳而深远:“这证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一心,瞄准一个目标,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以前咱们缺设备、缺材料、缺技术,看起来困难重重。但现在呢?设备,咱们能自己造、能改造;材料,咱们能自己炼、能找替代;技术,咱们能钻研、能突破!靠的是什么?就是这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儿,就是这种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铁血长征,军工崛起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