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清晨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苏晚星的稿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指尖捏着出版社发来的封面修改稿 ——A 版设计里,麦田边缘新增了陆知衍提议的小字 “每一粒麦子,都藏着时光的故事”,田埂上的传感器模型被画得更温润,不再是冰冷的机械线条,像极了她记忆里绿源农场的模样。桌角的保温杯里,是陆知衍刚泡的热可可,三分糖的甜度,刚好中和了熬夜改稿的疲惫。
“周姐说设计部今天会出最终版封面,下周就能同步进入排版。” 陆知衍拿着平板走进来,浅灰色卫衣上沾了点打印机的墨渍,“刚才跟农场的王经理通了电话,他说西边的玉米已经开始泛黄,等你短篇集出版,正好能赶上秋收的签售会。”
苏晚星抬头时,撞进他眼底的温柔。她把封面稿推过去,指着画面里的祖孙身影:“你看,设计部把小孙女的羊角辫画得跟张叔家的丫头一模一样,连手里的小黄花都跟我们上次采的一样。” 陆知衍在她身边坐下,指尖划过画面里的麦田:“等定稿出版,我们把张叔、李叔都请来签售会,让他们看看自己的故事被画进封面里的样子。”
今天是短篇集终稿提交的最后期限,苏晚星要做的最后工作,是将上周去农场补充的素材融入《麦田祖孙》的结尾。她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张叔手写的 “玉米收割口诀”:“先掰穗,后割秆,晾晒要趁晴天”,还有李叔说的 “今年用了模型,玉米穗比去年沉半两” 的录音笔记。陆知衍坐在旁边,帮她把这些口语化的表述转化为故事里的细节:“可以写‘爷爷掂了掂玉米穗,笑着说 “今年的穗子沉,能多磨两袋面”’,既真实又有画面感。”
阳光渐渐爬满桌面,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苏晚星修改到 “祖孙一起晾晒玉米” 的段落时,突然卡住 —— 她想写出丰收时的温暖,却总觉得少了点生活气息。陆知衍察觉她的停顿,从背包里拿出手机,翻出上次在农场拍的视频:画面里,张叔的孙女把玉米穗摆成小堆,嘴里数着 “一、二、三,给小麦宝宝盖房子”,张叔在旁边笑着帮她扶正歪掉的玉米堆。
“就是这个感觉!” 苏晚星眼睛一亮,指尖快速敲击键盘,“我可以写小孙女把玉米穗摆成麦田的形状,说‘这样小麦宝宝就不会孤单了’,爷爷摸着她的头说‘等晒干了,磨成面给你做玉米饼’。” 陆知衍凑过来,在段落旁补充:“可以加一句‘风从麦田吹过来,带着玉米的甜香’,用嗅觉细节让场景更立体。”
临近中午,终稿终于完成。苏晚星反复核对了三遍:从《田埂上的约定》里 “传感器像小哨兵一样立在田边” 的比喻,到《丰收的声音》里李叔教年轻人用模型的对话,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她对乡村的理解,也藏着她和陆知衍一起走过的农场时光。她把文档发给陆知衍,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终于改完了,感觉像把半个农场都装进了故事里。”
陆知衍快速浏览完终稿,在每章末尾都敲下一行小字:《麦田祖孙》后写 “最暖的不是丰收,是传承的时光”;《传感器的悄悄话》后写 “科技的温度,藏在农民的笑容里”。他把文档发回给苏晚星,笑着说:“这是我读过最有生活气的乡村故事,比那些刻意煽情的文字动人多了。”
顾言泽这时抱着一摞竞赛资料走进来,看到他们的终稿界面,凑过来调侃:“哟,我们的大作家和大工程师终于忙完啦?陆哥昨天还跟我说,要等晚星姐改完稿,一起去吃庆祝大餐呢。” 苏晚星脸颊泛红,陆知衍却坦然点头:“等提交完终稿,晚上就去吃你上次推荐的糖醋排骨店。”
提交终稿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出版社的编辑很快回复:“终稿符合出版要求,下周一开始排版,预计下月中旬出样书。” 苏晚星握着手机,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陆知衍轻轻握住她的手,指尖的温度让她慢慢平静:“我就知道,你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下午,两人一起整理短篇集的配套素材 —— 苏晚星挑选之前在农场拍的照片,准备作为书的插页;陆知衍则帮她整理 “作者手记”,把她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与农民的互动故事都梳理成文字。整理到张叔的照片时,苏晚星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张叔说想让他的小孙女在签售会上读一段故事,我们可以提前帮她准备稿子。” 陆知衍点头,立刻在文档里新建 “儿童朗读版”,把复杂的句子改成简单的口语,还标注了停顿和重音。
傍晚时分,顾言泽突然发来消息:“陆哥,查到之前试图连接技术台的陌生设备 IP 了,是校园内的临时网络,绑定的手机号是匿名注册的,但信号来源在文学系楼下,跟之前实验室监控里赵雅出现的区域重合。” 苏晚星的心猛地一沉,她想起昨天收到的封面画叉短信,还有之前被篡改的实验数据,指尖瞬间攥紧了手里的照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