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党校进修与家庭新机
在省城的学习生活为秦墨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而家庭的变故则让他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
与此同时,一份悄然萌生的情感,
和一次意想不到的展示才华的机会,
正将他推向命运的新轨道。
秦墨坐在开往省城的绿皮火车上,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农田和村舍。这是1996年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但车窗外的景象仍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整齐的农田、灰扑扑的村舍,偶尔可见的乡镇企业中竖着高高的烟囱。
“青年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这个名称在秦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前世作为档案局老科员,他听说过这类培训班的分量——往往是提拔重用的前奏。但此刻的他,心情复杂难言。
“秦墨同志,去省城学习啊?”对面一位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微笑着问道,打断了他的思绪。
秦墨回过神来,礼貌点头:“是的,参加一个短期培训。”
“年轻人有前途啊!”中年人赞叹道,“能去省委党校学习的,都是重点培养对象。”
秦墨谦逊地笑笑,没有接话。他的目光重新投向窗外,内心两种念头激烈交锋:一方面是对体制生活的本能抗拒,另一方面却是对这次学习机会隐含的机遇的敏锐察觉。
抵达省城,秦墨按照通知到省委党校报到。校园里古木参天,红墙绿瓦,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息。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干部们在此汇聚,个个神采飞扬,言谈间透着自信与抱负。
开班第一课上,省委副书记亲自作动员讲话:“同志们,你们是全省干部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这次培训不仅要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更要开阔视野,解放思想...”
秦墨坐在台下,表面上认真记录,内心却波澜起伏。这些在旁人看来珍贵无比的机会,于他却是沉重的负担。他暗自决定,这次进修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太过突出,以免被“重点培养”;也不能表现平庸,辜负了市里的期望。
研修班的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上午理论学习,下午分组讨论,晚上还有案例分析和自习。课程内容涉及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管理、宏观经济调控等,对大多数学员来说都是新知识,学起来颇为吃力。
但对秦墨而言,这些内容太过基础。来自2025年的他,不仅亲历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全过程,更在档案局工作期间研读了大量经济史料。课堂上教授讲的每一个理论,他都能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后续几十年的实践案例。
一次小组讨论上,主题是“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探索”。组长是来自省经委的副处长赵志强,理论功底扎实,但观点相对保守:“我认为,国企改革必须稳步推进,以保障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为前提...”
几位组员纷纷附和,提出的建议大多四平八稳,缺乏新意。
轮到秦墨发言时,他本打算随大流说几句套话。但想起父亲和那些下岗工友期盼的眼神,他忍不住多了几句:“除了稳定,我们也要考虑发展。我观察过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是否可以在改制中引入‘职工持股’模式,让员工成为企业主人,既调动积极性,又解决资金问题?同时,对确实无法挽救的企业,是否可以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帮助下岗职工转型?”
他刻意用了“观察”而非“预见”,将未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以探讨的语气提出。
一时间,小组静默。赵志强眼中闪过惊讶,随即陷入深思:“职工持股...这个思路很新颖,有具体案例参考吗?”
秦墨心中暗叫不好,面上却保持平静:“我在资料上看过一些沿海地区的试点,具体案例还需要进一步收集。”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开,心里却敲响警钟——必须更加谨慎,不能轻易展现超越时代的知识。
然而,这次发言还是引起了注意。课后,赵志强主动找到秦墨:“秦墨同志,你的观点很有见地,我们或许可以合作完成课程论文,重点研究职工持股的可行性?”
秦墨骑虎难下,只得应承下来。他安慰自己:合作论文也好,可以借赵志强之手,将一些超前观点“稀释”为共同成果。
在省党校的学习生活规律而充实。每周,秦墨都会给林芷若写信,讲述学习见闻,探讨经济问题,偶尔也含蓄表达思念。林芷若的回信总是及时而认真,不仅分享市图书馆的新鲜事,还会对他提出的问题给出独到见解。
一个周五傍晚,秦墨刚寄出给林芷若的信,传达室大爷叫住他:“秦墨同志,有你的长途电话,山阳来的!”
秦墨心中一惊,快步跑到传达室,听筒那头传来母亲焦急的声音:“小墨,你爸的维修铺...出事了!”
原来,秦志刚的“老秦维修铺”开业后生意不错,渐渐有了口碑。但最近,街道成立“市容整顿办公室”,以“占道经营”“影响市容”为由,要取缔这片临街小店。秦志刚性格耿直,与整顿办人员发生争执,对方扬言要重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