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种将生活节奏放慢,将心灵沉淀下来,专注于彼此、专注于所爱的“半隐”之境。
心头的些许滞涩,在这幅美好画卷的浸润下,悄然化开。苏清辞反手握住他宽厚的手掌,指尖在他掌心轻轻挠了挠,眼中漾开真切的笑意,如春冰初融,暖意盎然:“‘半隐’……这个说法好。并非隔绝红尘,只是择一隅清净,偷得浮生半日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自己,留给绣艺,留给念辞。”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而且,你说得对。编纂《绣典》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是‘承古’。但绣艺本身是活的,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生命。远离京城,或许能让我跳出固有的圈子,看到更多民间鲜活的东西,激发新的灵感。这,或许正是‘启今’的另一条路径。”
见她应允,且思路与自己如此契合,萧惊寒冷峻的唇角终于牵起一抹清晰可见的、柔和的笑意。他伸手,将她鬓边一缕被窗外秋风吹落的发丝轻轻掠回耳后,动作轻柔而珍重。
“好。那便如此说定了。”他语气笃定,如同敲定一项最重要的盟约,“地点我来寻,必是山明水秀、气候宜人之处。别院按你的喜好来建,要有一间最大的绣房,轩敞明亮,推开窗便能见着山水。再辟一处练武场,教念辞强身健体。其余琐事,你皆不必操心。”
“嗯。”苏清辞靠在他肩上,感受着那份令人心安的沉稳,轻轻合上眼睑,“都听你的。”
至此,“半隐之约”便在这样一个平静安宁的秋日下午,于夫妻二人三言两语的交谈中,悄然落定。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有历经风雨、并肩走过漫长路途后,对余生相伴方式的一种水到渠成的共同选择。
此后的日子,果然循着这约定的轨迹,悄然转变。
萧惊寒虽不再参与日常朝政,但影响力犹在。他只是将这份影响力,用于为他们未来的“半隐”生活扫清障碍、铺平道路。选址、购地、绘制别院图纸……一应事宜,皆在他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却又高效地推进着。他偶尔入宫,与皇帝萧景澜叙话,所谈也多是边疆风物、各地民情,或是作为长辈,对年轻帝王偶尔流露的些许困惑给予点拨,绝口不提具体政务。萧景澜对此亦是乐见,他知道,皇叔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个国家和自己。
苏清辞则开始逐步将绣坊与绣院的具体管理事务,更多地交付给芸娘、春桃等早已能独当一面的得力臂助。她依旧会定期去绣院讲学,审阅《绣典》后续刊印的样书,但不再事必躬亲。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整理自己多年的绣艺心得笔记上,开始构思那部可能的《绣艺心悟》框架,同时也着手设计一系列融合了更多自然意象与新想法的绣品图样,为未来的隐居创作做准备。
有时,萧惊寒会带着初步选定的几处别院地址图回来,与她一同斟酌。两人对着舆图,讨论着何处山水更佳,何处交通便利又不失清静,何处盛产某种特色丝线或染料……这些琐碎的筹备,因着对未来的共同期待,而充满了平凡的乐趣。
秋深渐寒,庭中银杏叶落尽,只余遒劲枝干指向苍穹。然而靖安王府内,却流动着一股温暖的、朝向未来的生机。
这一夜,月华如练,清辉洒满庭院。萧惊寒与苏清辞并肩立于廊下,望着廊外那方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的池塘。
“地方初步选定了两处,”萧惊寒低沉的声音在静夜中格外清晰,“一处在江南姑苏城外,太湖之滨,烟波浩渺,气候温润,丝绣原料极佳。另一处,在终南山麓,清幽避世,山色空蒙,利于静思。待开春,我陪你先去这两处亲眼看看,再行定夺。”
苏清辞倚着朱漆廊柱,仰头望着天际那轮皎洁的明月,轻轻“嗯”了一声。月光为她白皙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银边,眼眸亮如星辰。
她仿佛已经看到,在不远的将来,在那未知却注定美好的山水之间,一座属于他们的别院正拔地而起。而她,将在那里,洗净铅华,褪去“王妃”、“大家”的耀眼光环,只作为一个纯粹的绣者,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用手中的针线,继续绣绘属于她的山河壮阔,也绣绘那份终于触手可及的、宁静而丰盈的岁月。
半隐之约,是放下,亦是拾起。放下的是权柄重负、世俗纷扰,拾起的,是内心所向、生活本真。
前路漫漫,山水相伴,于此“靖安”盛世之中,他们即将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云淡风轻的全新篇章。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