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春天,不像春天,倒跟秋后似的,透着一股子要命的萧瑟和冷清。
县城里的光景,也跟着一天比一天紧。
供销社大食堂的饭菜,就是最准的风向标。
早上还是勉强能挂住勺子的玉米糊糊,中午就变成了清汤寡水的红薯面糊糊。
那糊糊稀得,碗底的豁口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天上午,采购科办公室里,气氛有点不同寻常。
科长周建军把师傅老刘和林卫家叫到跟前,脸上带着几分郑重,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盖了红章的介绍信。
“老刘,卫家,有个任务,得你们俩跑一趟。”
办公室里另外两个采购员,张爱国和吴小虎,都竖起了耳朵。
“啥任务啊科长,搞得这么严肃?”张爱国嬉皮笑脸地问,他最喜欢打听事儿。
“去黑风口的联合大队。”周建军把介绍信递给老刘。
“那边托人捎信过来,说是攒了一批猪鬃和几味山里头的药材,问咱们社里收不收。”
“猪鬃?”老刘皱了皱眉,来了点兴趣。
他知道,这玩意儿不起眼,却是重要的出口物资,能给国家换外汇的,收购价一直不低。
张爱国一听,眼睛就亮了,立马从凳子上弹了起来,凑了上来:
“科长,这可是个肥差啊!黑风口那地方偏,山高皇帝远的,油水足!这活儿我去啊!我保证给办得妥妥当当的!”
谁都知道,这种下到偏远山村的采购任务,虽然辛苦,但自由度大。
采购员手里攥着现金和紧俏物资的调配权,下去一趟,不仅能完成任务,还能顺便办点自己的事,甚至跟下面大队搞好关系,换点粮食土产回来改善生活,这都是心照不宣的福利。
周建军却瞪了他一眼:“你去?你去就知道跟人家大队长嘻嘻哈哈喝酒扯皮!
这事儿得老刘这种压得住场的老将出马。黑风口那个大队长,是出了名的泥鳅,滑得很,没点道行镇不住他。卫家也跟着去,长长见识,让他学学门道。”
“得嘞。”老刘把介绍信往兜里一揣,站起身对林卫家说。
“走吧,小子,准备家伙事儿去。”
林卫家应了一声,心里却已经开始飞快地盘算起来。
他当然知道这种采购任务里的油水,但他更清楚,这趟差事,远比张爱国想象的要复杂。
黑风口那个地方,他有印象。
上辈子八十年代搞开放的时候,那里因为盛产一种特殊的药材——野生黄精,成了全县第一个万元村。
可现在,黄精的价值还没被人认识到,都当成不值钱的烂草根。
这就是他的机会!
师徒俩来到后院,准备套那辆独耳骡子拉的大板车。
车板上,除了几个空麻袋,还有一个用油布盖得严严实实的大木箱。
老刘拍了拍木箱,像是在考校他:“小子,你说说,咱们今天这趟差事,是带钱去好,还是带货去好?”
林卫家故作思索了片刻,然后用一种带着点不确定说道:
“师傅,我觉得光带钱去,怕是不顶用吧?我听俺们村里老人说,现在这年景,钱都快成纸了,买不着东西。老乡们实在,还是认能穿在身上、能吃到嘴里的实惠玩意儿。”
“算你小子还没傻透腔。”
老刘赞许地点了点头,掀开了油布。
木箱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十几匹没染色的粗布,还有两大包颜色发黑的粗盐,以及几桶煤油。
“不过师傅,”林卫家挠了挠头,装出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
“咱们带这些东西去换,账面上该怎么走啊?这不是‘投机倒把’吗?”
“傻小子。”老刘被他这副天真的样子逗笑了。
“这叫调剂物资。账面上,咱们是按最高收购价用现金采购。
但实际上,咱们是用这些紧俏货,跟他们换。换回来的猪鬃和药材,咱们报账的时候,把价格稍微往上提一提,这批调剂物资的成本,不就平了?
两头都满意,账面也干净,你以后要学的,就是这个。”
“哦——”林卫家拉长了音,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原来这里头还有这么多门道呢!师傅,您可真厉害!”
看着林卫家那副崇拜的眼神,老刘心里很是受用,话也多了起来,一路上都在给他传授着各种采购的真经。
黑风口确实远,骡车颠簸了小半天,才望见山坳里那几十户人家的炊烟。
大队长是个四十多岁、黑得像块炭的汉子,外号黑面神。
见了面客客气气地把他们让进队部,又是倒水又是递烟,但一谈到正事,就开始哭穷。
“刘哥,不是兄弟我不配合工作,实在是社员们手里也没余货了。那猪鬃都是各家各户一根根从猪身上拔下来攒的,就那么点家底……”
“行了,老黑,别跟我来这套。”老刘打断他,不紧不慢地喝了口水。
“我今天来,不是空手来的。”
他把林卫家一使眼色,林卫家会意,走出去把板车上的木箱打开,故意把里面的粗布和粗盐露了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六零:供销采购员的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重生六零:供销采购员的逆袭人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