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炊烟,像是柳树屯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生气,慢悠悠地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钻出来,在还带着些许凉意的空气中打着旋儿。
林家院子里,大哥林卫东正蹲在墙角的磨刀石旁,“唰…唰…”地磨着家里那把老锄头。
他的动作不快,但极有节奏,每一次推动,锄刃都在粗糙的石面上迸发出一星半点的火花,在晨光中一闪而过。
林卫家走出里屋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他没出声,就那么静静地在门槛上站了一会儿,听着那磨刀声和远处传来的几声鸡鸣,心里头一片安宁。
“醒了?”林卫东抬起头,看见是他,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
“昨儿个累着了吧?不多睡会儿。”
“睡够了,哥。”林卫家走过去,也蹲了下来,看着那把锄刃上新磨出的亮白色刃口,“这锄头,怕是比我年纪都大了吧?”
“那可不。”林卫东提起锄头,对着光亮眯眼看了看,脸上带着几分得意。
“这可是好钢口,当年爷爷传给爹的。队里分的那些,不经使,碰上硬点的石头就卷刃了。这家伙什,得勤拾掇,磨快了,下地干活才能省点劲儿。”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小心地试了试刃口,又低头继续磨了起来。
林卫家看着大哥那双布满了老茧和裂口的糙手,心里动了动,嘴上却闲聊似的问道:
“哥,你这手艺,我看队里没几个人比得上。光用来磨锄头,可惜了。”
“嗨,一个庄稼汉,不跟锄头镰刀打交道,还能干啥?”林卫东嘿嘿一笑,话里带着庄稼人特有的实在。
“把地伺候好了,能多打几斤粮食,比啥都强。”
“话是这么说。”林卫家顺着他的话说下去。
“可我听人讲,时代不一样了,往后种地,光靠力气可不行。我听学校老师说,以后公社、队里头,都得配上手扶拖机、抽水机那些铁家伙。到时候,地里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铁家伙?”林卫东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脸上带着几分向往和茫然。
“那玩意儿金贵着呢,一个能顶几十头牛。咱队里猴年马月才能有哦。”
“早晚会有的。”林卫家看着他,认真地说道。
“哥,我是觉着,你手巧,又肯钻研,要是能学个修那些铁家伙的手艺,往后到哪儿都是吃香的。那才叫真正的铁饭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
林卫东沉默了,只是低着头,一下一下地磨着锄头,速度比刚才慢了不少。显然,林卫家的话他记在了心里。
灶房里,王秀英已经开始忙活早饭了。
她今天特意在玉米糊糊里多掺了一把米,熬得比平时稠了不少。
饭桌上,她把碗里唯一的那个煮鸡蛋夹给了林卫家,嘴里念叨着:
“快吃了,补补身子。今天说啥也不许再下地了,就在家给我老实待着。”
林卫家没推辞,只是把鸡蛋掰成了四瓣,给小妹林卫红和弟弟林卫民一人一瓣,剩下两瓣,一瓣放在了母亲碗里,一瓣放在了父亲碗里。
“都吃,都有份。”
林建国看了他一眼,没说话,默默地把那瓣鸡蛋吃了。
王秀英却又把鸡蛋夹了回来,眼圈有点红:“你这孩子……”
饭后,林卫家对王秀英说:“娘,我今天去村里转转,看下家里几个长辈。”
“哎,是该去。”王秀英连忙点头。
她起身,从墙角的一个筐子里,仔仔细细地挑了几个个头最大、品相最好的土豆,又拿了三根大小匀称的红薯,用个半旧的竹篮子装了,上面还盖了一层干净的布。
“先去你大姑家。”王秀英把篮子递给林卫家。
“你大姑打小就最疼你,现在咱家有了这等好事,可不能忘了她。再去你三叔和二爷爷家也坐坐,都是自家人,该告诉一声。”
“哎,我晓得了,娘。”林卫家笑着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篮子。
他知道,母亲这是在教他做人。
中国人最讲究人情往来,有了好东西,要懂得分享给亲近的家人,这样情分才能越走越亲。
林卫家提着篮子,第一站还是去了爷爷林大山家。
他到的时候,老爷子正坐在院里的老槐树下,慢条斯理地就着一碗粗茶,啃着一个干硬的窝头。
“爷爷。”
“嗯。”林大山抬了抬眼皮,指了指旁边的小马扎,“坐。”
林卫家把篮子放下,在马扎上坐下。
“昨晚的事,想明白了?”林大山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才缓缓开口。
“想明白了,爷爷。谢谢您。”
“谢我啥。”林大山放下茶碗。
“路是你自个儿选的,我也就是帮你把这歪理给说正了。往后的道还得靠你自个儿一步步走。”
林大山慢悠悠地说道,“新到一个地方,不能一头就扎进去。你姑奶奶家就在县城,你去了,先上她那儿落个脚认认门。
她家在县城住了几十年了,供销社里头是个啥光景她比你清楚。先从她那儿探探口风,心里有个底,再去报到不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六零:供销采购员的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重生六零:供销采购员的逆袭人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