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那阵子,地里的雪还没化利索,风里还带着刺骨的寒意,可抗联根据地里头,已经忙活开了。老百姓和战士们一起,扛着锄头、牵着牲口,把冻了一冬天的黑土地翻开,撒下种子。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就盼着秋天能有个好收成,让根据地的日子更好过一点。
日子一天天暖和起来,太阳也一天比一天足。地里的庄稼苗就跟比赛似的,可着劲儿地往上窜。先是绿油油的一片,慢慢儿地,麦子抽了穗,变得金黄;玉米秆子长得比人还高,结出了饱满的棒子;各种菜蔬也是水灵灵的,看着就喜人。战士们训练之余,都抢着下地帮忙,锄草、施肥,一点儿不含糊。老乡们更是把地当成了命根子,精心伺候着。整个根据地,从春天到夏天,都弥漫着一股子泥土和庄稼生长的气息,那是希望的味道。
眼瞅着就到了夏末秋初,收获的季节总算盼来了。这可是根据地自个儿组织生产、搞互助组以来的第一个大秋收,意义不一般。天刚蒙蒙亮,地里头就热闹起来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挥舞着镰刀,成片成片金黄的麦子应声倒下。打谷场上,连枷起起落落,发出有节奏的“噼啪”声,金灿灿的麦粒儿从穗子里蹦出来,堆成了小山。另一边,玉米棒子掰下来,剥开外衣,露出里面挤得密麻麻、黄澄澄的玉米粒,大伙儿忙着把它们编成辫子,挂得到处都是,晾晒起来。还有那菜地里,萝卜、白菜、土豆,一筐一筐地往外运。
李家屯的李大爷,拄着拐棍站在地头,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他抓了一把刚打下来的麦粒,放在手心里搓了搓,颗粒饱满,沉甸甸的。老人激动地对旁边正忙活的杨靖宇司令员说:“杨司令,您瞅瞅!您瞅瞅这麦子!今年这收成,少说也比往年多了三成呐!真是托了互助组的福,更是托了咱抗联的福哇!要不是你们在这儿镇着,打跑了鬼子,保住了咱这方圆几十里的安宁,鬼子早就像蝗虫一样扑过来,把粮食抢个精光,哪还有咱老百姓的活路,哪能有今儿个这场面?”
杨靖宇接过李大爷手里的麦粒,心里也是热乎乎的。他看着眼前这片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丰收景象,看着乡亲们和战士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深深感到,他们在这白山黑水间流血牺牲,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大声对大家说:“乡亲们,同志们!这丰收,是咱们军民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有了粮食,咱们的腰杆子就更硬,打鬼子就更有底气!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丰收的喜悦还没过去,根据地另一件大喜事又来了——抗联的第一所“抗日小学”,在大家的努力下,规模扩大了!以前王小草那个识字班,挤在个小木屋里,现在可不一样了。又盖起了两间新教室,虽然还是土坯墙、茅草顶,但宽敞亮堂多了。学生也多了不少,不光是屯子里的娃娃,连附近村子也有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念书。
王小草现在可是名副其实的“王老师”了。她不再是那个说话细声细气、容易脸红的小姑娘,站在用锅底灰刷的黑板前,教孩子们认字、算数,有条有理,声音清亮。她还从关内来的几位先生那里学了不少新东西,教学方法也灵活多了。不光教认字,还讲为啥要打鬼子,怎么才能让国家强盛起来。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她。
丫蛋那个小姑娘,如今是学习最用功的一个。她哥哥在队伍上,上次负了伤,是何秀兰大夫给救回来的。哥哥托人捎回的信,她现在已经能磕磕巴巴地念下来了,正跟着王老师学写回信呢。每次写字,她都瞪大眼睛,一笔一画,写得特别认真,好像要把对哥哥的思念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都写进那一横一竖里去。
学校里的“教材”也像模像样了。虽然还是用桦树皮钉的本子,用树枝烧黑了当笔,但内容丰富了不止一星半点。有关内来的老师带来的新书,虽然破旧,但大家如获至宝,互相传抄。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从学校里传出来,在山谷里回荡,比什么歌声都动听。这声音,代表着未来,代表着这片土地即使饱经战火,文化的根脉和希望却生生不息。
医疗站这边,变化也不小。何秀兰比以前更忙了,但她脸上总是带着笑。苏联同志上次送来的药品派上了大用场,那些磺胺粉、奎宁,救了好几个重伤员和得了急病的老乡的命。她自己采挖、炮制的草药,种类也更全了,小病小灾的,基本都能对付。
更重要的是,何秀兰带出了好几个徒弟。她不仅在根据地的医疗站忙活,还抽空到周边新解放的村子去,培训当地的妇女当卫生员,留下一些常用的草药和简单的治疗方法。这下子,好多村子都有了能看头疼脑热、处理小伤口的人,老乡们有个急病,不用再干等着,或者跑老远的路来根据地了。大家伙儿都说,何大夫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抗联的队伍,也像这春天的秧苗一样,不断有新的力量加入。很多年轻小伙子,有的是家被鬼子毁了,怀着血海深仇来参军;有的是看到抗联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打仗、办事,自愿跑来要求加入。队伍一天天壮大,战士们的精神头儿也越来越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怒踏山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怒踏山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