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的清城,褪去了盛夏的酷暑,海风里开始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如同在炽热的情感中注入了一缕清醒。天空变得更高远,云絮疏淡,阳光不再那么毒辣,温柔地洒在清城大学郁郁葱葱的林荫道上,也落在清城一中喧闹的操场边。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时节里,两段截然不同的青春恋情,正以各自的方式,掀起阵阵不容忽视的涟漪。
清城大学,美术学院长廊。
午后课间,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布满颜料的旧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块。宁以卿正和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着即将到来的校际艺术节参展作品。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学长正拿着一本画册,热情地向宁以卿推荐着某种新型的混合媒介技法,身体不自觉地靠得有些近。
“以卿学妹,你看这个效果,如果能用在你的新漫画背景里,层次感肯定会更……”
学长的话音未落,一道蓝色的影子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插入了两人之间。
李盛迹手里拿着两杯刚买的、还冒着凉气的柠檬水,脸上是那种人畜无害的、纯粹到极致的笑容。他将其中一杯自然地递给宁以卿,然后转向那位学长,蔚蓝的眼睛眨了眨,用一种充满求知欲的、极其认真的语气问道:
“学长,你刚才提到的介质折射率与颜料粒子分布的关系,是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修正模型吗?我最近在研究不同介质对海水中光线传播的影响,发现传统模型在模拟复杂悬浮物场景时存在百分之三点七左右的误差。不知道你用的这种新材料,在特定波长下的散射系数是多少?会不会对以卿画作的长期色彩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毕竟,艺术作品也需要像珊瑚礁生态系统一样,维持动态的平衡与持久的美感。”
他语速平缓,吐字清晰,一连串夹杂着物理光学、化学材料和生态学概念的“请教”如同连珠炮般抛出,脸上还带着恰到好处的、等待解答的谦逊表情。
学长:“……”
他张了张嘴,看着李盛迹那双清澈见底、仿佛真的只是在探讨学术问题的蓝眼睛,又看了看自己手里那本纯粹讲技法应用的画册,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受到了降维打击。他试图组织语言解释这只是艺术创作,不涉及那么多硬核参数,但在李盛迹那“你不懂吗?那真是太遗憾了”的纯然目光注视下,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喉咙里,最终只能尴尬地推了推眼镜,含糊地说了句“呃……这个……我回去再查查资料”,便讪讪地退到了一边。
李盛迹满意地收回目光,将吸管插好,把柠檬水递到宁以卿嘴边,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以卿,喝点水,讨论久了喉咙会干。” 完全无视了周围同学那目瞪口呆、仿佛看了一场高端绿茶表演的眼神。
宁以卿哭笑不得地接过水,低声说:“盛迹,你干嘛呀……”
“他在靠近你,距离小于社交安全阈值。”李盛迹理直气壮地小声回答,眼神无辜,“而且,他推荐的材料可能不稳定。保护你的作品和……你的人身安全,是我的责任。” 他特意在“人身安全”上加重了语气,仿佛那位学长是什么危险的放射性物质。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有社团活动,学长邀请宁以卿一起完成一个双人雕塑项目,李盛迹会立刻出现,表示他对三维空间结构和流体力学很有研究,可以“从力学优化角度提供无偿技术支持”,然后对着学长那抽象风格的设计稿,开始分析重心不稳、应力集中等问题,直到学长头皮发麻,主动放弃“合作”。
有同学聚餐,有男生想坐在宁以卿旁边,李盛迹会提前用他超凡的感知力“锁定”位置,然后以一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准无比的方式,带着宁以卿“恰好”坐在仅剩的两个分开的位置上,自己则隔在宁以卿和任何潜在“威胁”之间。
他从不生气,从不宣誓主权,甚至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但他就是用他那超越常人的知识储备(尤其是海洋科学相关)、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那种浑然天成的、将宁以卿视为世界中心的态度,像一头优雅而强大的海豚,在宁以卿周围划下了一道无形的、却牢不可破的屏障,将所有试图靠近的“小鱼小虾”都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戏耍”并驱离。
宁以卿从最初的无奈,到后来的习惯,甚至偶尔会觉得他这副暗戳戳护食的样子有点可爱。她私下里对皮小丹吐槽:“我感觉自己像被他用知识编制的一张无形大网给罩住了。”
皮小丹笑得直拍桌子:“知足吧卿卿!你家这位是高端局玩家,兵不血刃,杀人诛心啊!比那些只会打架吃醋的毛头小子段位高多了!”
相比之下,河对岸清城一中的画风,则要直接、火爆得多。
清城一中,篮球场边。
秋日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将塑胶跑道晒得微微发烫。皮一夏刚结束一场班级友谊赛,汗水沿着他利落的下颌线滴落,小麦色的皮肤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他随手用毛巾擦了把脸,目光便精准地捕捉到了坐在看台角落、正低头看书的宁悠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蔚蓝海岸之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蔚蓝海岸之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