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子的打压下,赵宣素不仅失了军职,赋闲在家,而且他的一些旧部,那些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也全都得不到重用。
这些可是功劳卓着的将士啊,他们不是被降了军职,就是被赶出了军营,甚至赵宣化还诬陷他们,将力挺赵宣素的将军都下了大狱。
可是赵宣素此时却无能为力,在这样下去,连他这个昌王也难逃被贬的命运,后来太子又想了一计,让赵宣素带着老弱残兵出征东海,去平倭寇。
好在大宇听说大梁刚平了匈奴,要派人出使大梁,在母妃如荷长公主的坚持下,说是平倭寇可以向大梁取经,大宇皇帝这才派赵宣素出使大梁。
申怀安听到这里,总算明白了为何赵宣素来到大梁后,一直闷闷不乐,而且心事很重,原来是为了这个,长公主一向重情,特别是对于皇上和如荷长公主。
自从他们的母妃离世后,长姐如母,是她联合上官仁远力挺皇上登基,为此还不得己自己和亲匈奴,让皇妹如荷嫁到大宇,现在大梁已然安稳,当听到如荷在大宇不顺心时,难怪她要发脾气了。
皇上道:“皇姐就是为了这个才发火的吧,一码归一码,你在朝堂之上殴打群臣实在是不像样子,以后不许这样了。
关于皇妹和素儿的事,鞭长莫急,朕也无能为力,申怀安,你可有法子?”
申怀安道:“长公主殿下,昌王何时和你说的?他现在什么地方?”
长公主道:“我准备进宫时,刚好看到素儿出了宫,本宫见他闷闷不乐,这才让他说了实话。”
申怀安道:“怪不得昌王在和谈之初就退了出去,原来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里,此次出使大梁,他完全是来自保的。
陛下,长公主,还有安国公也在,臣有些初步的想法,但还需要一些信息,能否将昌王殿下召进来,臣问问情况。”
皇上立即命丁升传昌王进宫,昌王一进来,长公主就拉着赵宣素泪眼婆娑的道:“苦命的孩子,这些年你受苦了,你放心,有你姨母在,还有你皇舅会尽量帮助你的。”
申怀安道:“长公主,恕臣失礼,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昌王殿下,你来大梁时,如荷长公主还和你说了什么没有?”
赵宣素道:“申将军,母妃让我来到大梁后,如果没有寻到破敌之策,就让本王留在大梁,不要回大宇了。”
皇上道:“什么,竟然闹到这个地步了,看来你们在大宇过得实在是不怎么样。”
长公主也道:“皇妹和本宫一样,从小就要强,他既然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证明你们母女在大宇并不受宠,可是你们应该早告诉本宫的啊。”
赵宣素道:“母妃也不想舅舅和姨母担心,所以一直忍着没说,以前侄儿在军中,远离京城,日子也还算过得去,可是自收复了高句丽之后,就一直赋闲在京城,处处受制于人。
手下的旧部死的死、逃的逃,可侄儿只能眼看着,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不是此次出使大梁,也许现在侄儿正带着残兵在东海作战吧。”
申怀安道:“昌王殿下,按理说大宇国力强盛,对付倭寇完全没有问题,怎么仗打成这样?”
赵宣素道:“那些倭寇侵犯大宇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开始只是小范围的骚扰,根本翻不起大浪。
而那时我在北边驻扎,并不知道此事,回京后才得知这几年,他们越来越狂妄,可是父皇却只认为是些外来的土匪,让当地州府自行解决。
申将军,你不知道,大宇虽然临着东海,可其主要心事全用在内陆的安稳上,并不具备制造大型战舰的能力。
只有沿海的渔民自己造的小船出海捕鱼,太子每次带兵出征时,那些倭寇就往海上一躲,本王知道后,就建议朝廷坚避清野,让那些倭寇无好处可捞,逼着他们在陆地上作战。
可是太子怕我抢了出谋划策功劳,并没有全听我的,虽然是让海边的渔民全都退到内陆了,可是他并没有下一步动作。
而倭寇见大宇好欺负,竟然在海边建了城池,他们陆地作战不行,大军一动他们又都全部退到海上去了。
如此反复,大宇不仅没有剿灭他们,反而让他们越来越壮大了起来,这可苦了那些沿海的居民了。
他们一辈子靠海吃饭,现在迁到内陆了,失去了生活来源,光靠朝廷的救济只是杯水车薪,后来那些倭寇竟采取了愚民政策,在当地开仓放粮。
现在导致沿海的居民为了活命,不得不当他们的眼线以换取粮食,如此反复,那些倭寇渐渐就成了气候,甚至从他们本地来的侨民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将成了大宇最大的外患。”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梁好声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