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第一天,先锋队就遇到了“海沟暗流”——小长带着小海豚们刚进入海沟,突然来了一股强暗流,小海豚“小伤”被冲得差点撞在礁石上,小长赶紧用背鳍托住它,小邮立刻传回信号:“海沟入口有强暗流,需绕路!”沈清月根据传回的地形照片,在地图上标记了“安全路线”,让先锋队从海沟侧面绕过去,才避开了暗流。
探路第三天,先锋队到达“火山口站点”——这里的海水温度比其他地方高,还有很多发光的火山岩,小长用背鳍碰了碰火山岩,发现温度适中,不会烫伤生物;林夏通过地形记录仪,发现火山口周围有很多小生物,比如发光的火山虾、耐热的小螃蟹,刚好能设个新站点,给它们送活力泉水和治愈物资。
最惊险的是“火山口小插曲”——有次小长带着先锋队靠近火山口,突然有块小火山岩掉下来,小海豚“小闪”差点被砸中,小长赶紧用身体挡住,背鳍被蹭了点皮。小满通过远程声纹药箱,指导小邮给小长涂了5毫升月光藻汁,小长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继续探路。
探路结束后,先锋队带回了详细的地形地图、生物照片和温度数据——海沟站点的安全路线、火山口站点的生物分布,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沈清月根据这些数据,很快就确定了新站点的位置,还在海沟入口装了磷虾预警系统,在火山口站点装了温度传感器,确保航线安全。
新站点开通当天,“深海彩虹号”载着活力泉水、治愈物资,第一次驶向海沟和火山口——海沟的小生物们围着船,举着小石子,像是在“欢迎”;火山口的火山虾们,用钳子夹着发光的火山岩,送给大家当“礼物”;小长带着先锋队,在前面领航,尾巴拍着水面,像是在“骄傲地展示”自己探的路。
当晚,沈清月在航线日志里写道:“友谊航线的新站点开通了,感谢小长和先锋队的探路,让我们能把友谊传到更深的深海——以后,我们要开拓更多新站点,让友谊航线,绕遍整个太平洋!”小长戴着“先锋队队长”的外套,在浅水区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映着光,像一颗发光的探路星。
第775集:小满的“治愈站生物档案库”与“会认生物的智能识别仪”
随着治愈的生物越来越多,小满发现很多生物第二次受伤时,她都记不清上次的伤口情况、用药剂量,总是要翻厚厚的治愈日志,很不方便。“得建个‘生物档案库’!”小满坐在电脑前,看着治愈日志里的照片,突然有了主意,“把每个生物的照片、伤口历史、用药记录都存进去,再和智能药箱的识别仪联动,识别仪一看到生物,就自动调出档案,太方便了!”
生物档案库的建立是“全员大工程”——小满负责收集生物的照片(有治愈时拍的,有平时拍的),给每个生物起了名字,比如“小瘸”(第一次治愈的螃蟹)、“小伤”(第一次治愈的海豚);林夏负责把照片、伤口历史、用药记录输入电脑,做成“电子档案”,还在识别仪里加了“人脸识别”(其实是“生物识别”)功能,识别仪一扫描生物,就会弹出对应的电子档案;小桃负责给每个生物做“档案卡片”(用海藻编的,上面贴着照片,写着名字和第一次治愈的时间),放在治愈站的档案架上,方便翻看。
可建立档案时,出了“认不出”的小插曲——有两只长得很像的小螃蟹,都叫“小笨”,一只来自浅滩,一只来自珊瑚谷,识别仪扫描后,居然调出了同一份档案。小满赶紧用“水下听觉”听,才发现浅滩的小笨钳子上有个小缺口,珊瑚谷的小笨没有,她在档案里加了“特征备注”,识别仪也升级了“特征识别”功能,再也不会认错了。
档案库建成后,治愈站的效率提高了一倍——有次浅滩的“小瘸”又被渔网划伤,识别仪一扫描,立刻弹出档案:“小瘸,第二次受伤,上次为轻度擦伤,用药月光藻汁3毫升,本次建议4毫升”,小满按档案配药,小瘸很快就恢复了;还有只叫“小闪”的星点水母,第一次治愈时触须断了两根,这次又断了一根,识别仪调出档案,建议用发光蛋白海水,小满配好药,小闪的触须很快就长好了。
最暖心的是“档案回忆”——小满翻着档案卡片,看着“小瘸”第一次治愈时的照片(钳子歪歪扭扭),再看看现在的“小瘸”(钳子灵活,还能帮小清搬东西),笑着说:“我们的档案库,不仅是记录,更是生物们的‘成长日记’!”小桃给档案架织了个“档案外套”,上面绣着“生物成长档案库”,还在每个卡片旁边,贴了颗小星星(用发光蛋白做的,治愈一次贴一颗)。
当晚,小满在档案库的日志里写道:“今天给10只生物调了档案,没认错一只,识别仪太好用了——以后要给档案库加个‘生日记录’,记录每个生物第一次来治愈站的日子,给它们过‘治愈纪念日’!”小光在档案架旁边晃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