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真棒!”小桃赶紧扔了条小鱼干给它,小长叼着鱼干,得意地晃了晃尾巴,还对着小短“啾啾”叫,像是在“炫耀”。小满笑着说:“小长肯定是杂技团的‘明星团员’!我们重点培养它,让它当‘队长’!”
接下来的几天,小桃重点训练小长——教它钻圈、顶球、跳“海豚舞”(用尾巴拍水,身体转圈)。小长学得很快,没过几天,就能熟练地钻圈(这次不碰圈了)、顶球(用鼻子顶着球,能顶三分钟)、跳“海豚舞”(转圈时还会甩尾巴,溅起水花);小汤圆也慢慢学会了钻圈,只是每次都要小满用控水术把圈撑大一点;小短和小面条则学会了“双人钻圈”,一起从圈里钻过去,配合得很默契。
杂技团的“首次演出”定在周末,小桃在甲板上搭了个“表演台”——用木板围了个浅水区,放了钻圈、顶球的道具;林夏用投影仪在墙上投了“海豚杂技团”的字样;小满用控水术做了“水烟花”,作为开场表演;沈清月则准备了很多小鱼干,作为“观众”的“入场券”(谁来观看,就给小海豚们喂一条小鱼干)。
演出当天,“观众”们早早地来了——海鹰号的小螃蟹们、浅滩的海鸟们、科研站的所有人,还有机械螃蟹和小闹钟(机械螃蟹举着小旗子,小闹钟趴在它的壳上,手里拿着小鱼干)。
开场表演是小满的“水烟花”,然后是小海豚们的表演——小长第一个上场,钻圈、顶球、跳“海豚舞”,动作流畅又好看,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小汤圆和小短、小面条一起表演“三人钻圈”,小汤圆钻大圈,小短和小面条钻小圈,配合得很默契;最后,四只小海豚一起表演“集体跳跃”,它们排成一排,同时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映着阳光,像一颗颗珍珠,好看极了。
演出结束后,小桃给每个小海豚颁发了“奖杯”(用贝壳做的,上面刻着“最佳杂技演员”);林夏把演出视频剪辑好,发在科研站的社交账号上,很快就火了,很多人留言说“小海豚们太聪明了,杂技表演太精彩了”“小长是明星!我要当它的粉丝”;小桃则在杂技团的“团员手册”上,给每个小海豚写了“评语”,小长的评语是“最佳队长,聪明又勇敢,是杂技团的明星”。
当晚,小桃给小海豚们喂了很多小鱼干,作为“演出奖励”;小长趴在浅水区,用鼻子碰了碰小桃的手,像是在“谢谢”;小满笑着说:“以后我们可以定期举办‘海豚杂技表演’,让更多人看到小海豚们的聪明可爱!”
第693集:林夏的“星点水母发光实验”与“会跟着音乐变色的光”
林夏的“星点水母发光机制研究”进行到了关键阶段——她发现星点水母的发光颜色,不仅会跟着情绪变,还会跟着外界刺激变:遇到浮游生物,会发出绿光;遇到危险,会发出红光;遇到喜欢的生物,会发出蓝光。但最让她好奇的是,星点水母的光能不能跟着音乐变色?
为了做实验,林夏在实验室搭了个“实验台”——放了一个大水箱,里面养着10只星点水母(5只科研站的,5只野生的);旁边放了个音响,准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还放了很多探测器,记录星点水母的发光颜色和频率;小满负责用“水下听觉”听星点水母的“反应”,小桃负责给星点水母喂浮游生物,沈清月负责监督实验,确保星点水母不会受伤。
实验第一天,林夏播放了“古典音乐”(莫扎特的《小夜曲》)——星点水母们的光慢慢变成了淡蓝色,频率变慢,触须轻轻摆动,像是在“欣赏音乐”;小满翻译:“它们说‘这音乐很好听,很舒服,像在海沟里飘着’。”
实验第二天,林夏播放了“欢快的音乐”(小桃唱的《深海的朋友》)——星点水母们的光变成了亮绿色,频率变快,触须跟着音乐节奏摆动,像是在“跳舞”;小满翻译:“它们说‘这音乐很热闹,我们喜欢,想跟着跳起来’。”
实验第三天,林夏播放了“摇滚音乐”(很吵的那种)——星点水母们的光突然变成了红色,频率变得很快,触须紧紧缩在一起,像是在“害怕”;小满赶紧喊停:“它们说‘这音乐太吵了,耳朵疼,我们害怕,快关掉’!”林夏立刻关掉音响,给星点水母喂了很多浮游生物,它们的光才慢慢变回绿色。
实验进行到第五天,林夏有了新发现——星点水母的光不仅能跟着音乐变色,还能“记住”音乐!她再次播放《小夜曲》,星点水母们的光立刻变成了淡蓝色,触须摆动的节奏和上次一模一样;播放《深海的朋友》,光立刻变成亮绿色,触须跟着节奏摆动,像是在“回忆”上次的音乐。
林夏激动地说:“这是重大发现!星点水母不仅有情绪,还有‘记忆能力’,它们的发光颜色和频率,能作为‘音乐记忆’的载体——我的论文肯定能拿‘年度最有趣科研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