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展团队抵达时,海螺族的族人吹着海螺壳,在海边排成迎接队列——族长穿着绣满海螺图案的棕色长袍,手里托着一颗泛着蓝光的“声波水晶”;当地居民举着用棕榈叶编织的“共生灯笼”,灯笼里点着发光水母的微光;小朋友们围着苏晓晓的烤串车,踮着脚往烤架上看,嘴里念叨着“好香呀,什么时候能吃”。鱿大第一次踩在细软的白沙滩上,触手沾了沙子,痒得它直晃身体,红光在椰树的阴影里忽明忽暗,像个害羞的小太阳;鱿小则好奇地用触手去够掉落的椰子,结果被椰壳砸了一下,委屈地躲到鱿大身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巡展场地搭在椰林旁的空地上,陆时衍的核心模型被一圈发光水母围绕,淡紫光与水母的蓝光交织,在夜色里像一片流动的星河;科研区的研学仪前,挤满了当地渔民和环保志愿者,陆时衍用中文夹杂着英语讲解“能量平衡”,海螺族的族人还帮忙翻译成当地语言,虽然偶尔有词不达意的乌龙(比如把“干扰因子”翻译成“调皮的小虫子”),但大家听得格外认真,有个老渔民还举着自己的渔网问:“我的网能不能也‘平衡’一下,多捞鱼少捞垃圾?”
苏晓晓的“亚洲风味串”刚烤好第一波,就被抢得只剩签子——
- 海螺族的族人吃了串,用声波水晶对着串签“共鸣”,串签竟发出了悦耳的“叮咚”声,族长笑着说:“这串的能量和我们的声波很合,吃了后唱歌都更亮了!”
- 当地的小朋友们,有的把菠萝块挑出来先吃,有的把海苔撕下来慢慢嚼,最调皮的一个小男孩,把串签插在沙滩上,对着椰树模仿鱿小“转串”,结果串签倒了,扎了满手沙子,苏晓晓赶紧递给他一串新的,笑着说“下次转串要找平地”。
- 最热闹的是“海苔乌龙”——苏晓晓烤串时,为了让海苔更脆,把烤架温度调得太高,结果海苔全烤焦了,黑糊糊的像炭渣。她急得直跺脚,当地的阿婆却笑着说“焦海苔才香”,教她把焦海苔磨成粉,混合香茅碎撒在新烤的鱿鱼上,没想到烤出来的串带着焦香和香茅的清香,比原来的海苔裹串还受欢迎,苏晓晓干脆推出“焦香海苔限定款”,标注“亚洲特供,越焦越香”。
还有个“声波乌龙”让巡展更热闹——海螺族的小朋友玩陆时衍的研学仪时,对着仪器吹海螺壳,声波竟让仪器的水晶频率从180Hz升到183Hz,屏幕跳出“能量过剩,请求海螺声安抚”的字样(陆时衍之前为了适配海螺族,偷偷加的声波感应功能)。陆时衍哭笑不得,只能让海螺族的小朋友每天吹三次海螺,给仪器“做声波按摩”,仪器的频率反而稳定在了180Hz,他在巡展日志上写:“研学仪在亚洲学会了‘听海螺声’,科研果然需要因地制宜。”
巡展结束那天,海螺族送给联盟一颗“声波平衡水晶”,说能增强核心与海洋生物的声波共鸣;当地居民送给苏晓晓一筐晒干的香茅和海苔,阿婆还塞给她一张手写的“东南亚烤鱼秘方”;小朋友们则围着鱿小,把自己画的“鱿鱼烤串”图画塞给它。苏晓晓抱着秘方,笑得合不拢嘴:“下一站回太平洋!我要烤‘环球融合串’,加欧洲芝士、美洲玉米、亚洲海苔,让大家一口吃遍全世界!” 林知寒望着远处的椰林和海湾,轻声说:“巡展的意义,就是把每一站的心意,都串成共生的故事,现在,我们该回家,把这些故事讲给家人听了。”
第176集:巡展收官站的“环球融合串”与“共生记忆墙”的温暖落成
“共生平衡环球巡展”最后一站,回到了起点——太平洋人鱼栖息地的“共生广场”。历经南极、非洲、美洲、欧洲、亚洲五站,巡展团队带回了全球各族群的礼物:南极的冰系水晶、非洲的香辣香料、美洲的彩色玉米、欧洲的芝士、亚洲的海苔和香茅,还有满满一箱子的“研学日记”“巡展照片”“手写祝福”。苏晓晓决定搞个“巡展收官大狂欢”,核心就是她研发的“环球融合串”:用美洲彩色玉米、欧洲芝士、亚洲海苔裹住鱿鱼,烤时刷上非洲香辣酱和亚洲蜂蜜鱼露,最后撒上南极冰晶盐和全球各地的香料,烤好的串像一串彩色的糖葫芦,泛着五色微光,陆时衍检测后惊叹:“这串的能量频率刚好180Hz,融合了全球五大洲的能量元素,是真正的‘共生串’!”
收官狂欢当天,全球联盟的成员都来了——四大族群的族人穿着传统服饰,在广场上跳着共生舞;鱿鱼族的鱿大带着族人,在浅水区表演“触手转环球串”;赵铁蛋的全球安保队,举着各族群的旗帜,排着整齐的队伍巡游;陆时衍则在广场中央,搭建了一面“共生记忆墙”——墙上贴满了巡展各站的照片:南极冰面上鱿大摔成“红色果冻”的瞬间、非洲沙滩上小朋友们围着烤串车的笑脸、美洲海边彩色玉米串的特写、欧洲广场上用刀叉吃串的优雅场景、亚洲椰林里海螺族吹海螺的画面,还有一张大合照,是巡展团队在每一站的合影拼成的“全球共生地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