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系能量的核心是‘低温凝聚’,科研站的环境必须绝对对称、稳定,”陆时衍对着帮忙搭建的冰鳞族族人强调,“冰屋的温度要控制在-5℃,误差不能超过0.5℃;能量传输管要埋在冰屋正中央,距离墙壁50厘米,确保能量均匀扩散;连你们送来的冰系食物,都要按对称顺序摆在餐桌上。” 冰鳞族的族人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按他的要求,用冰系能量冻结出了这座“对称冰屋科研站”。
研究刚开始很顺利——陆时衍发现,冰系能量与生命晶石的绿光融合后,能形成“净化冰针”,像细小的冰晶,投入海水后能快速冻结塑料、石油等污染物,冻结后的“污染冰球”会慢慢融化,污染物被净化因子分解,不会伤害海洋生物;他还测试了冰系鱿鱼串的能量,发现苏晓晓加入的冰系能量,能让鱿鱼串在低温下保持3小时热度,咬开时还会释放微量冰系能量,既能暖身又能清新口气。
可没过三天,“对称冰屋”就暴露出了致命问题——南极的狂风顺着冰屋的对称门窗缝隙灌进来,左屋的温度骤降到-8℃,低温检测仪的屏幕冻得闪烁;右屋的样本架因为温度不稳定,冰系水晶的能量波动异常,记录的数据出现明显偏差;最让陆时衍崩溃的是,中间走廊的冰地砖因为冷热交替,出现了不对称的裂缝,冰系能量从裂缝中泄露,科研站的温度越来越低,他的钢笔都冻住了,写不了字。
“怎么会这样?”陆时衍抱着胳膊,在冰屋里跺着脚取暖,看着仪器上跳动的异常数据,急得直皱眉,“门窗对称、墙壁厚度一致,为什么还会漏风?” 苏晓晓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端着一碗热乎的冰系鱿鱼汤走进来,哈着白气说:“陆哥,你这冰屋太对称了,门窗对着开,风一吹就穿堂风,能不漏风吗?冰是冷的,你还非要让它对称凝结,裂缝能不多吗?”
林知寒也跟着进来,摸了摸冰屋的墙壁:“冰鳞族的冰系能量是‘流动的’,像海水一样,你把它框在对称的冰屋里,能量没法流动,就会从缝隙泄露。不如把冰屋改成‘弧形顶’,门窗错开位置,让风绕着走;能量传输管也别埋在中央,顺着冰屋的弧形墙壁铺设,跟着冰系能量的流动方向走。” 冰鳞族的首领也补充:“我们的冰珊瑚城,都是弧形的,这样能抵御狂风,冰系能量也能在弧形结构里循环流动,不会泄露。”
陆时衍盯着冰屋的对称结构,犹豫了半天——打破对称,就意味着之前的设计全白费了;可不打破,研究根本没法继续。他咬咬牙,终于妥协:“改!但弧形顶的弧度要精确计算,门窗的位置要符合‘黄金对称比例’,不能太随意。” 冰鳞族的族人笑着答应,用冰系能量重新改造冰屋——弧形的冰屋顶像半个蛋壳,门窗错开对称位置,能量传输管顺着弧形墙壁蜿蜒铺设,看起来像冰屋里的“蓝色河流”。
改造后的科研站,奇迹般地解决了保暖问题——弧形屋顶挡住了狂风,门窗错开后没有了穿堂风,冰屋的温度稳定在-5℃;能量传输管顺着冰系能量流动,能量泄露减少了90%;陆时衍的仪器恢复正常,记录的数据越来越精准。他站在弧形冰屋里,看着不再绝对对称却充满生机的科研站,突然笑了——原来,科学不是追求冰冷的对称,而是像冰系能量一样,在规律中找到流动的平衡,这才是研究的真谛。
晚上,陆时衍坐在温暖的冰屋里,喝着苏晓晓煮的冰系鱿鱼汤,看着仪器上跳动的冰系能量数据,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研究计划:“冰系能量研究V2.0——动态对称,顺应自然。” 这次的标题,他画了一道弧形的波浪线,像极了改造后冰屋的屋顶,也像冰系能量流动的轨迹。
第106集:苏晓晓的“南极冰系鱿鱼摊”开业与“热乎冰鱿鱼”的搞笑争议
苏晓晓在冰珊瑚城逛了一圈,发现这里的食物都是冰做的,虽然清凉,但冬天吃多了容易冷,她立刻拍板:“要在冰珊瑚城开一家‘热乎冰系鱿鱼摊’,卖能在低温下保持热度的冰系鱿鱼串,让冰鳞族的族人冬天也能吃到热乎的零食!”
鱿鱼摊的选址在冰珊瑚城的中心广场,陆时衍帮忙设计了“冰系对称烤鱿鱼架”——用冰系能量冻结出的冰制烤架,中间是发热管(用生命晶石的能量供电),烤架的网格按“正方形对称”排列,每格大小一致,能让鱿鱼受热均匀;烤架旁边的调料台,按“盐-糖-辣椒粉”对称摆放,调料罐的高度、大小完全相同。苏晓晓却嫌太死板,在烤架上挂了串用冰系能量冻成的鱿鱼装饰,还在摊位前摆了个“热乎测试区”,顾客可以先摸一摸鱿鱼串,确认热乎再买。
她研发的“热乎冰系鱿鱼串”,是之前冰系鱿鱼串的升级版——用深海鱿鱼做原料,腌制时加入冰鳞族的冰系能量浓缩液和苏晓晓秘制的“热乎调料”(辣椒粉、孜然粉混合结晶粉末),烤的时候,发热管释放生命晶石的能量,让鱿鱼串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外面却裹着一层薄薄的冰系能量壳,咬开时外冷内热,又辣又暖,还带着冰系能量的清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