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转瞬即逝。
会谈地点设在玄武基地东侧前哨站扩建出的一个半开放式大厅。
这里原本是物资中转站,被临时改造,保留了粗犷的工业风格,金属梁柱裸露,但打扫得一尘不染。
一侧是巨大的防爆玻璃窗,可以望见外面在“秩序绿洲”边缘顽强生长的稀疏植被和更远处荒芜的废墟,阳光透过玻璃,在地面投下清晰的光斑。
陆岩布置的安保措施无声却严密。
大厅外围,身着外骨骼装甲的士兵如同雕塑般伫立在关键点位;
高处,狙击手的身影在阴影中若隐若现;
更远处的天际,还有小型无人机保持着警戒航迹。
整个区域笼罩在一种肃杀的低气压中。
上午九时整,一支由三辆经过改装、覆盖着斑驳锈迹和附加装甲的越野车组成的“新京”车队,准时出现在地平线上,沿着划定的路线缓缓驶来。
车辆停稳,魏庸、李静,以及另外两名看起来像是技术顾问和保镖的人员下了车。
魏庸依旧穿着那身略显陈旧的制服,步伐沉稳,目光在接触到前哨站外围那些精锐士兵和防御工事时,微微闪烁了一下。
李静则是一身利落的职业装,表情管理完美,带着程式化的微笑。
江季黎带领沈鸿、陆岩以及一名负责记录的外交助理,在大厅入口处迎接。
双方见面,没有握手,只是微微颔首致意,气氛礼貌而疏离。
就在会谈即将开始前,基地内部,一阵短暂而低沉的鸣笛声响起,穿透隔音良好的墙壁,隐约传到了大厅。
这是苏婉清安排的、纪念林默的仪式开始的信号。
江季黎及其团队成员在这一刻,不约而同地微微停顿,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恸与坚定,随即恢复正常。
这细微的变化被魏庸精准地捕捉到,他浑浊的眼珠动了动,没有说什么,但周身那股若有若无的锋芒,似乎收敛了半分。
会谈开始。
最初的议题围绕着非军事缓冲区的划定。
双方都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地图,标注出己方的主张线。
分歧不小,尤其是在几处可能蕴藏旧时代资源点或战略高地的区域。
“这片区域,K7区,我方侦察队有常态化巡逻记录,理应划入我方缓冲区内侧。”陆岩指着地图,语气强硬。
“陆指挥官,根据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和前期勘探,K7区存在一个未激活的深层地质传感器网络,其数据对我方环境模型构建至关重要。”李静据理力争,语气平和但寸步不让。
争论看似激烈,但都在可控范围内。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和重视程度。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旁观的沈鸿,轻轻推了推眼镜,插入话题:“关于K7区的地质结构,我们近期通过一些……本地化的技术手段,获得了一些新的数据。”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投影仪,在空中投射出一幅复杂的三维地质结构图,其中几条蜿蜒的、散发着微弱能量标记的通道被高亮显示。
“我们发现,该区域下方存在不稳定的规则能量淤积点,过于频繁的人员或大型设备活动,可能诱发小范围的规则塌陷。”
沈鸿的语气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这或许能解释贵方传感器网络为何一直处于‘未激活’状态。”
魏庸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那几条高亮的能量通道上,手指无意识地在座椅扶手上敲击了一下。
李静的眉头也几不可察地蹙起。
沈鸿展示的数据和结论,与他们内部掌握的部分信息高度吻合,甚至更为精确!
这无疑印证了他们对玄武基地掌握着某种独特、高效的规则探测技术的猜测。
“既然存在如此风险,为了双方人员安全,将K7区完全划为中立缓冲区,限制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或许是更合适的选择。”
江季黎适时开口,将话题引回。
魏庸沉默片刻,缓缓点头:“可议。”
第一个僵局,以各退一步的方式打开。玄武基地展示了其在规则认知上的深度,起到了有效的威慑和引导作用。
接下来的技术交流环节,更像是一场无声的炫技。
当李静拿出他们所谓的“环境适应性作物”——一种能在微弱辐射土壤中生长的块茎植物样本时,沈鸿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随即示意助手拿出了己方的第二代改良作物——一株在透明容器中、叶片呈现出健康翡翠绿、根系发达、甚至隐隐散发着微弱生命荧光的禾本科植物。
“我们的作物,可以在‘秩序绿洲’边缘,规则相对平顺的区域稳定生长。目前亩产已达到旧时代同类作物的百分之四十,且对常见的规则扰动具有一定抗性。”
沈鸿的介绍轻描淡写,但效果显着。
对比之下,“新京”的作物显得黯淡而“原始”。李静脸上的笑容微微僵硬。
而当“新京”的技术顾问旁敲侧击地问及规则屏蔽技术时,沈鸿更是直接抛出了一个经过简化的、关于“规则涟漪阻尼效应”的理论模型片段,其数学结构之优美、逻辑之自洽,让对方瞬间陷入沉思,不敢再深入追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