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格子间》,林仲秋又接了部冷门题材的历史剧《黄土之下》,饰演坚守考古现场的女研究员“周清”。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提前三个月扎进了考古研究所,跟着研究员学洛阳铲的用法、辨土色、刷陶片,手上磨出的茧子比道具组做的假皮还真实。
片场有场“抢救性发掘”的戏,要求周清在暴雨中保护刚出土的青铜器。
道具组用泡沫做了个假青铜器,林仲秋拿在手里掂了掂:“这太轻了,真青铜器这么大的,得有二十斤,周清抱着跑时,胳膊应该是抖的。”
她找到博物馆的朋友,借了个仿制品,重量和真器一模一样。
拍那场戏时,她抱着“青铜器”在泥水里跑,摔倒了好几次,胳膊被划出道道血痕,导演喊卡时,她还在念叨:“陶片别被冲走了……”
年轻演员不解:“苏老师,不就是个道具吗?至于这么拼?”
她指着远处的考古现场布景:“你脚底下的每一寸土,都是真的从考古工地上运过来的。那些陶片,是研究员们筛了几百筐土才找到的。我们演的不是戏,是他们的人生。”
剧中有段周清给当地村民讲“文物保护”的戏,编剧写的台词全是专业术语。
林仲秋拿着剧本去村里找老人聊天,回来后把台词改成了大白话:“这罐子比你爷爷的爷爷岁数还大,砸了就再也没了——就像你家传下来的老镯子,得好好护着。”
播出后,很多村民给电视台打电话:“那个周老师说得真对,俺们村有个老瓦罐,现在知道得好好收着了。”文物局的官微还转发了这段戏,配文:“最接地气的文物保护课。”
有次参加活动,主持人问她:“演了这么多真实的角色,会不会觉得累?”
林仲秋笑了笑,举起手里的洛阳铲模型:“你看这铲子,每一下都得扎到实地上才有收获。演戏也一样,怕累就别想挖出真东西。”
《黄土之下》播出期间,林仲秋被临时拉去救场一档濒临停播的生活类综艺《过日子》,要求嘉宾在农村体验七天“无钱生活”。
其他嘉宾要么对着镜头装“田园牧歌”,要么偷偷藏零食。
林仲秋一到村里,就跟着老乡学怎么种菜、腌咸菜、用旧布料改衣服。
她的“无钱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用野菜做馅包饺子,把矿泉水瓶剪成花盆,甚至还帮老乡修好了漏水的屋顶——用的是第一个世界学的简单力学原理。
有个环节,嘉宾需要用自己种的菜去换肉。
年轻偶像们拿着精致的小青菜,被老乡嫌弃“太少”。林仲秋拎着满满一筐刚摘的茄子,还带了瓶自己腌的萝卜干:“张大爷,这茄子换您两斤猪肉,萝卜干送您下酒,咋样?”
大爷乐了:“这闺女会过日子!换!”
晚上生火做饭,别人都在抱怨“烟太大”,她却熟练地用湿柴引火,还教大家:“柴要架空着烧,烟才小——就像做人,别总憋着,得透透气。”
节目播出后,#苏晓晓 过日子大师# 成了热搜。
有观众说:“看她腌咸菜比看偶像剧有意思,我妈现在天天跟着学。”
甚至有出版社找她出书,她拒绝了:“过日子的智慧在老乡的灶台上,不在书里。”
白薇薇也参加了这档综艺的后续录制,故意在镜头前表演“喂猪”,结果被猪追得尖叫。
林仲秋看着这段视频,对王姐说:“你看,她连猪都演不像。”(猪:你在阴阳谁呢?!)
凭借《格子间》和《黄土之下》,林仲秋同时入围了金鹤奖和玉兰奖的最佳女主角,而她的竞争对手,依然是靠着流量剧提名的白薇薇。
金鹤奖颁奖礼前,白薇薇团队放出“林仲秋打压新人”的黑料,配着一段模糊的视频——其实是林仲秋在《黄土之下》片场,纠正年轻演员的考古动作,被断章取义成“骂人”。
林仲秋没理会,反而在颁奖礼的红毯上,穿了件特殊的礼服——裙摆上印着《格子间》里的工位图和《黄土之下》的考古现场,领口别着片真实的陶片(博物馆复刻版)。
“这件礼服叫‘普通人的世界’。”她对着镜头说,“林小满的格子间,周清的考古坑,都值得被看见。”
颁奖时,评委给出的评语是:“苏晓晓的表演,没有炫技,只有共情。她让我们相信,每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都比所谓的‘大女主光环’更动人。”
她拿奖后,没有说客套话,而是念了一串名字:“感谢王策划、李研究员、张大爷……是你们让林小满和周清活了过来。这个奖,属于所有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台下掌声雷动。有老艺术家抹着眼泪说:“这才是演员该有的样子。”
玉兰奖的颁奖礼上,白薇薇试图用“哭诉打拼不易”的发言博同情,林仲秋的获奖感言却简单直接:“我演的角色,可能永远成不了英雄,但她们教会我,认真活着,本身就是种胜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