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造物”越做越大,林仲秋却总往实验室钻。
她最近在研究“可食用电池”——用琼脂当电解质,电极用可降解镁片,没电了还能当肥料。
“疯了吧你?”林薇薇啃着外卖炸鸡,看着她往电池里加红糖,“这玩意儿能吃?”
“给植物吃的。”林仲秋举着电池往花盆里插,“你看,浇上水就能供电,给智能花盆用,没电了自动降解,一点污染没有。”
江辰进来时,手里拿着份检测报告:“镁片的降解速度太快,在酸性土壤里撑不过一周。”他把报告放在桌上,“我试了镁锌合金,能延长到一个月,但成本高了三成。”
林仲秋盯着花盆里的绿萝,突然抓起块红糖曲奇:“加点这个!红糖里的有机质能缓冲酸性,说不定能延缓降解。”
两人在实验室忙到后半夜,用曲奇碎屑和镁锌合金做实验,最后真的找到了平衡点——电池续航延长到45天,成本只增加5%。林仲秋啃着剩下的半块曲奇,突然笑了:“你说,我们是不是把实验室变成厨房了?”
江辰看着她嘴角的饼干渣,递过纸巾:“挺好,至少饿不着。”
这年冬天,“可食用电池”在山东的草莓大棚试种成功。智能花盆监测土壤湿度,没电了就化作肥料,草莓亩产提高了两成。
种植户王大哥拍着林仲秋的肩膀:“小林啊,你这发明,比俺媳妇做的酱还对味——接地气!”
有环保组织对“可食用电池”的降解率提出了质疑,面对这一情况,林仲秋并没有选择辩解,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直接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回应。
她决定将实验室直接搬到一个大棚里,并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向公众展示“可食用电池”的降解过程。
在直播中,人们可以亲眼目睹电池从最初的供电状态逐渐变化,最终完全降解成泥土的整个过程。
这一真实而直观的展示,让原本对“可食用电池”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大为震惊。
随着直播的进行,评论区的风向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一开始,这里充满了各种质疑和怀疑的声音,但随着电池在人们眼前慢慢降解,评论区的氛围逐渐变得积极起来,人们开始感叹:“原来科技可以这么温柔!”
不仅如此,林仲秋还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100个“民间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的选址都非常特别,它们要么位于菜市场旁边,要么紧邻着农田,目的就是为了让普通人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到科学实验。
在这些“民间实验室”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并亲自动手进行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位退休教师,每周都会来到实验室,他兴奋地表示:“这里比跳广场舞有意思多了,还能学到真正的本事!”
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林仲秋不仅成功地消除了人们对“可食用电池”的疑虑,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公司成立五周年那天,林仲秋在仓库办了场“烂菜叶博览会”——墙上挂着各地用户的照片,桌上摆着五花八门的电池衍生品:用咖啡渣做的充电宝,用稻壳做的应急灯,甚至还有小朋友用橘子皮做的小手电。
张主任也来了,头发白了大半,手里捧着盆绿萝,花盆里插着“可食用电池”:“小林,当年是我不对,总觉得你们瞎折腾。现在才明白,这世上最该折腾的,就是让日子变好的事。”
林仲秋笑着接过绿萝:“主任,您能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她转身对众人说,“今天宣布个事,‘民生造物’改名叫‘万物生长’——我们不止做电池,还要让所有不起眼的东西,都能发光发热。”
江辰递过来一份新计划:“我们和中科院合作,要在西北沙漠建‘光伏+厨余’混合电站,白天用太阳能,晚上用厨余电池,既能供电,又能改良土壤。”
林仲秋看着计划上的沙漠地图,突然想起第一次在猫舍用烂菜叶发电的那天,阳光也是这么暖。
她掏出手机,给赵倩倩、陈雪、王磊群发了条消息:“沙漠里要长草了,回来看看?”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已过十年。
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上,如今矗立着一座名为“万物生长”的混合电站。
它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更让沙漠中奇迹般地长出了 3000 亩绿洲。
牧民们欣喜若狂地搬回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他们的牛羊在绿洲上悠然自得地吃草,孩子们在光伏板下的教室里快乐地学习。
教室里的电脑使用的是可降解电池供电,既环保又高效。
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林仲秋,如今已成为“民间科研”的代名词。
她的名字在科学界如雷贯耳,但她本人却依然保持着那份谦逊和质朴。
你常常能在菜市场看到他,和大妈们讨价还价,为了了解最新的厨余行情。她笑着说:“只有了解生活的细节,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