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走上甲板,望着整齐排列的八千余骑人马——吐蕃骑兵的弯刀泛着冷光,泥婆罗士兵的藤甲在阳光下泛着棕红,唐军的玄甲更是气势凛然。他拔出腰间横刀,刀尖指向殑伽河上游,声音响彻船队:“去年使团二十八人,血洒天竺;今日八千铁骑,为冤魂复仇!天竺与吐蕃设下火筏毒计,欲焚我船队,我等当分兵突袭,毁其火筏,破其阴谋!凡敢阻拦者,格杀勿论!”
“格杀勿论!”八千余骑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河水微微颤抖。蒋师仁提着陌刀,走到队伍前方,朗声道:“末将愿率三千骑,突袭上游三处集结点;剩余人马由王正使统领,分兵攻克另外四处。三日后黎明,我们在中游渡口汇合,若见火筏未燃,便是我等胜利之时!”
王玄策点头,将青铜火镰递给蒋师仁:“此火镰掺有硝石,遇火即燃,可作突袭时的引火之物。务必小心,不可让敌军察觉行踪。”蒋师仁接过火镰,郑重行礼,翻身上马,率领三千骑兵朝着上游疾驰而去。马蹄声踏过河岸的碎石,扬起阵阵烟尘,与殑伽河的水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复仇之战的序曲。
王玄策立于船首,望着骑兵远去的方向,断足上的金线仍在微微闪烁。他知道,这场突袭不仅关乎船队安危,更关乎二十八名使团成员的冤屈能否昭雪。焦木现踪,火攻篇现世,青铜火镰指引方向,这一切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大唐的铁骑,终将在殑伽河上,燃起复仇的怒火,让天竺与吐蕃叛逆为他们的罪行,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二节 :舱板密码
王玄策蹲在甲板上,指尖抠住焦木边缘的裂痕,断足因发力而微微颤抖。此前发现的青铜火镰与铜管帛书,已让他察觉焦木中藏着更多秘密——这三百根看似普通的焦黑原木,绝非仅用来传递火攻篇那么简单。随着“咔嗒”一声脆响,焦木的暗层被撬开,里面并非预想中的机关部件,而是一叠泛黄的纸片,竟是用《金刚经》刻本的边角料剪裁而成,纸片上用墨笔绘制着密密麻麻的图样,正是火筏的构造图与点火装置示意图,墨迹被松脂反复浸泡,泛着温润的光泽,显然已被妥善保存多年。
“王正使,这图纸标注的火筏机关,比帛书里的更详细!”蒋师仁凑上前,目光落在图纸右下角——那里画着一个隐蔽的引火槽,槽内标注着“硫磺混硝石”的字样,旁边还附有小字注释,写着“遇火星即燃,水浸不灭”。他伸手想要接过图纸,却被王玄策按住手腕:“小心,图纸边缘有松脂,恐藏着暗记。”话音刚落,蒋师仁已抽出陌刀,刀尖轻轻挑起图纸,刀身微微发力,一股无形的刀气顺着图纸蔓延,直抵河面。
此时的殑伽河正值初冬,河面结着一层薄冰,刀气撞上冰层的瞬间,“咔嚓”声不绝于耳,薄冰碎裂成无数小块,顺着水流漂散。就在冰层下,一块半露的礁石突然显露出来,礁石表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与汉文,仔细辨认便知,竟是玄奘当年西行时留下的“五天竺火候注”——上面记载着恒河流域不同季节的风向、水温,甚至连可燃物的燃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可当王玄策用手拂去礁石上的淤泥,却发现其中几处风向标记被人用淡墨篡改,而篡改的痕迹边缘,正有细小的透明液体渗出,滴落在河水中,泛起淡淡的青色涟漪。
“是解毒药液!”蒋师仁立刻反应过来。此前唐军士兵曾因敌军投毒染上怪病,这解毒药液想必是玄奘早已埋下,以防后人遭此暗算。王玄策想起怀中的铜佛碎片——自青铜火镰现世后,这碎片便一直微微发烫,此刻他取出碎片,轻轻嵌入礁石的药液渗出处。碎片接触药液的瞬间,一道金光顺着礁石蔓延,穿透水面,直抵漂在河面的三百根焦木。
原本顺着水流漂向唐军船队的焦木,突然像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纷纷调转方向,在浪尖上缓缓移动。它们相互碰撞、拼接,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阵法轮廓——蒋师仁望着这熟悉的阵型,突然惊呼:“是《太白阴经》里的‘顺风纵火阵’!”阵法的每一处焦木都对应着风向的变化,恰好能借助上游的风力,将火势引向敌军方向,而非此前担忧的唐军船队。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轰隆”的爆炸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上游的天竺火筏突然自行燃烧起来,火舌顺着筏身蔓延,很快便将整个火筏吞没。那些负责操控火筏的天竺兵卒,手中握着的火把格外诡异——火把的柄部不是寻常木料,而是泛着象牙白的色泽,凑近细看,竟能看到骨节的纹路。
“是唐军俘虏的骨节!”王玄策的声音瞬间冰冷,去年使团遇害的惨状再次浮现眼前。他强压着怒火,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每根骨节火把的骨髓处,都塞着一个细小的铜哨,铜哨表面刻着鸿胪寺特有的云纹标记——正是潜伏密探常用的信号哨。
火筏的火势越来越大,高温烘烤下,骨节火把中的铜哨突然发出“嘀嘀”的声响,不是杂乱的噪音,而是有规律的声波。声波在水面上传播,竟组成了清晰的语音,那声音娟秀而坚定,正是文成公主的预警:“火起之时,佛骨归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血使节:一人灭一国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铁血使节:一人灭一国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