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马小云,带领炎黄国军队和技术工种,还有没有入籍的体力劳动者,站在这片在现实时代被称作纽约港的土地上,双脚陷入潮湿的淤泥,海风带着一股纯粹的、未经驯服的腥咸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是那个我现实时代昨日才用双脚丈量、用双眼记录过的,充斥着钢铁巨兽、霓虹光影与全球化喧嚣的现代奇观。这里是它的前世,是它被时间遗忘的,荒凉而原始的胎床。时空的错位感如此强烈,以至于昨日记忆的每一个细节,都如同锋利的碎片,与眼前这幅史前画卷猛烈碰撞,发出无声却震耳欲聋的轰鸣。
现实时代的纽约港,是效率与秩序的极致体现。我站在巴特里公园的岸边,看那些如山般庞大的集装箱船,它们像沉默而精准的积木,被巨大的龙门吊车有条不紊地装卸。颜色各异的集装箱——马士基蓝、中远洋红、地中海航运黄——被编组成钢铁的色谱,堆叠出人类贸易文明的摩天楼宇。空气里弥漫着柴油尾气、海盐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混合的复杂气味。耳边是轮船低沉的汽笛、港口机械永恒的轰鸣、以及远处曼哈顿金融区永不停歇的城市脉搏。那是人类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凯歌,是资本、物流与全球化网络编织出的现实奇迹。我甚至通过手机APP,实时追踪了一艘来自上海的货轮入港的轨迹,它的每一个经纬度坐标,都被卫星捕捉,显示在掌心的屏幕上,精准得令人窒息。
而此刻,眼前只有一片无垠的、原始的寂静。曼哈顿下城那片未来将长出钢铁森林的地方,此刻只有覆盖着茂密原始森林的连绵丘陵,橡树、山毛榉、枫树恣意生长,绿得深沉,绿得傲慢。自由女神像未来将矗立的那座小岛,只是一片荒芜的礁石,几艘简陋的独木舟——那是德拉瓦族印第安人的交通工具——静静地停靠在岸边,与我在大都会博物馆印第安展厅看到的仿制品一模一样,此刻却充满了鲜活而脆弱的生命力。
海水是浑浊的碧绿色,拍打着布满贝壳和漂流木的天然海滩,而非我昨日所见的、被加固过的水泥堤岸。海鸥的鸣叫是这里最响亮的声音,纯净、野性,没有任何工业噪音的干扰。空气中没有燃油味,只有腐烂的植被、湿润的泥土和浓烈海藻气息的混合,这是一种原始的新鲜,带着生命循环最初的味道。我蹲下身,用手指划过淤泥,感受到的是大地的凉意和蛰伏其中无数微小生命的悸动。这与昨日我脚下那被混凝土彻底覆盖、坚硬而冷漠的土地,形成了本质的区别。
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到昨天下午,在脑海中系统看到纽约历史学会看到的那张泛黄的地图——1660年的新阿姆斯特丹。那上面,曼哈顿的轮廓依稀可辨,但港口区域标注的是一个个农场、溪流和印第安人的小径。一条名为百老汇的宽阔泥土路,从港口延伸向北方的村落。此刻,我仿佛就站在那张地图的实景之中。我试着沿一条被鹿和行人踩出的小径向内陆走去,路两旁是比人还高的蕨类植物和不知名的野花。这与昨日我漫步在百老汇大街,置身于玻璃幕墙的峡谷,躲避着熙攘人流和黄色出租车的体验,判若云泥。那时,我脚下的每一步都踩在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上;此刻,我脚下的每一步,都惊扰着这片土地沉睡万年的梦境。
远处,德拉瓦人的村落升起几缕纤细的炊烟。我隐藏在一棵巨大的橡树后,看到他们用树皮和木材搭建的长屋,看到妇女在打理着种植着玉米、豆子和南瓜的田地(后来被称为三姐妹园),看到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地回荡在树林间。他们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浑然一体,取予之间遵循着古老的节律。这让我想起书本上在华尔街那头铜牛前,看到的那些行色匆匆、面色凝重的金融精英,他们追逐的是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是全球资本的潮起潮落。两种生存状态,两种与世界的连接方式,在这短短二十四小时内,在我脑海中形成了无比尖锐的对比。一个是循环的、内敛的、与自然共生的;一个是线性的、扩张的、试图重塑自然的。
海面上,一阵突如其来的风雨袭来,没有任何预警。豆大的雨点砸在海面和林地上,没有任何建筑可以躲避,我只能缩在一处岩壁下,感受着自然的原始力量。而在昨天的现实中,当我遭遇那场短暂的夏日阵雨时,我轻松地跑进了附近世贸中心交通枢纽那由钢骨和玻璃构成的、如同展翅白鸽般的宏伟建筑下,里面灯火通明,商店林立,行人从容,外面的风雨仿佛只是一场无关紧要的表演。
风雨过后,夕阳从云层缝隙中射出万道金光,将整个原始港湾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没有摩天大楼的切割,天空完整得令人敬畏,彩虹横跨天际,如同一座众神架设的桥梁。这壮丽绝伦的景象,带着一种创世之初的庄严与宁静。相比之下,昨日黄昏时分,我从罗斯福岛乘坐缆车回望曼哈顿,那片由无数灯火点燃的、璀璨如银河泻地的天际线,固然是人类智慧的辉煌结晶,却多少带着一种人工雕琢的、冷艳的疏离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全球统一系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全球统一系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