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的秋意来得猝不及防,一夜西风过后,满城的银杏叶便被染成了金箔般的颜色,簌簌落在新京(原成都府)的青石板路上,为这座刚被赋予新名的都城,铺就了一层华贵而肃穆的地毯。
王九击立于原知府府邸(现改称“王宫”)的高台上,手中摩挲着一枚刚铸成的金质令牌,令牌正面刻着“大新”二字,背面则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黑龙,龙鳞上的纹路精细如发,在晨光中泛着冷幽的光泽。他的目光越过庭院中那棵历经百年的老槐树,望向远处鳞次栉比的屋瓦——自武昌大捷后,新京的重建工程便日夜不停,昔日破败的城墙被重新加固,城门上悬挂的“成都府”匾额早已被换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块鎏金的“新京”木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川王,各部官员与将领们已在议事厅等候。”亲兵轻步走上观景台,声音恭敬而沉稳。他手中捧着一件新的玄色王袍,袍角绣着十二章纹,腰间的玉带镶嵌着七颗硕大的东珠,这是张馨怡亲自为他缝制的礼服,昨日才刚做好。
王九击点点头,将手中的金质令牌揣进怀中,接过王袍,动作缓慢而郑重地换上。玄色的绸缎贴合着他的身躯,腰间的玉带勒出紧实的腰线,曾经那个在四川山野间挣扎求生的农夫,如今已站在了权力的顶峰,即将做出一个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决定。
议事厅内,气氛庄重而肃穆。文官之首、四川巡抚王文身着玄色官袍,正与几位来自川中各地的乡绅代表低声交谈;沈庭渊、王九波等将领则身着玄色劲装,腰间悬着佩刀,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厅内的众人;英国教官汤姆也受邀出席,他身着一身英式军装,手中拿着一本皮质笔记本,正好奇地观察着这场决定新政权命运的会议。
王九击步入议事厅时,所有人都立刻起身,齐齐躬身行礼:“参见川王!”
“免礼。”王九击抬手示意,径直走到厅中央的主位上坐下。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有力:“今日召集诸位,是有一件关乎黑风军、关乎四川乃至天下的大事要与大家商议。”
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石达开送来的书信,缓缓展开:“武昌之战后,石达开已率太平军东返天京,韦俊留守湖北东部。昨日,我收到石达开的密信,信中说,天京之围已解,天王洪秀全意图统一天下。”
议事厅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王文皱着眉头,沉声道:“川王,太平天国虽与我军结盟,却终究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洪秀全以‘天父二子’自居,其教义荒诞不经,绝非长久之计。他们早已立国号,若我军依旧以‘黑风军’为名,恐难与清廷、太平天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王大人所言极是!”一名来自重庆府的乡绅代表立刻附和,“川王雄才大略,剪辫易帜,救四川百姓于水火,早已深得民心。如今湘军溃败,湖北空虚,正是我军立国建制、与清廷和太平天国分庭抗礼的最佳时机!”
王九波也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大哥,兄弟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武昌一战,我们黑风军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实力,凭什么还要屈居人下?立国号,建都城,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黑风军才是真正能推翻清廷、拯救百姓的力量!”
众人纷纷附和,议事厅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有的将领提议立国号为“蜀”,因四川古称“蜀地”,历史悠久,且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足以彰显新政权的根基;有的文官则主张用“汉”,认为“汉”是华夏正统,能凝聚天下汉人之心,号召更多人反抗清廷;还有人提出“晋”“魏”等国号,皆因这些朝代曾在四川或周边地区建立过政权,有历史可循。
王九击静静地听着众人的提议,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着,目光却渐渐变得深邃。他知道,这些国号虽各有渊源,却都缺乏新意,难以彰显黑风军与其他政权的不同——他们不仅要推翻清廷,更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融合中西之长的国家,一个能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让华夏走向富强的国家。
“诸位的提议都有道理,”王九击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声音带着一丝沉吟,“但‘蜀’‘汉’‘晋’‘魏’等国号,皆为古代王朝所用,虽有历史底蕴,却难脱旧制的束缚。我们黑风军剪辫易帜,推行新法,建立军校,目的就是要革故鼎新,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因此,国号必须要有新意,要有象征意义,既能体现我们的历史传承,又能彰显我们的革新精神。”
众人闻言,纷纷陷入沉思。王文皱着眉头,轻声道:“川王所言极是,只是要找到一个既有新意又有底蕴的国号,并非易事。不知川王心中是否已有定数?”
王九击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我王氏一族,历史上虽未有过一统天下的帝王,却也出过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王莽。他建立的‘新朝’,虽仅存十五年,却推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改革,如土地国有、盐铁官营、改革币制等,其革新精神,与我们今日的追求不谋而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黑风寨主成帝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黑风寨主成帝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