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刻,他似乎隐约能感觉到,隧道里并非绝对的死寂与孤独。
至少,有一个稳定的、不离不弃的脚步声,始终在身后不远处,跟随着,提醒着他,他并非完全被世界抛弃。
这对于林少莲而言,便已足够。
她的“圣母心”并非为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只是为了不负自己内心那份“不忍”与“相信”。
只要他还在向前走,无论多慢,无论姿态多狼狈,她的陪伴,便会继续。
日子在园区规律的作息中悄然滑过,夏日的燥热逐渐被初秋的清爽取代。
何志明的生活依旧简单到近乎单调,但那份深入骨髓的麻木,似乎被凿开了更多的缝隙。
他开始不再仅仅完成“分内事”。
在一次整理往期活动照片时,他发现了几张构图和内容都相当不错的作品,便下意识地将其挑出来,按照主题稍作归类,甚至用便签纸写上了简短的说明。
当王经理偶然看到这批被整理得格外清晰、甚至带上了一点策展思路的照片时,眼中露出了毫不掩饰的惊讶和赞赏。
“何先生,这批照片整理得太好了!下次园区做回顾展说不定能用上!”王经理由衷地称赞道。
何志明闻言,只是微微怔了一下,随即又低下头,含糊地应了一声。
但那一整天,他整理资料的动作似乎比往常更利落了些许。
那种久违的、因自身能力被认可而产生的微末价值感,像一颗被投入死水的小石子,漾开的涟漪虽小,却持续了许久。
林少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
她不再仅仅“顺路”送来咖啡,有时会带来一本与园区文创活动相关的、内容轻松的书,或者一张她觉得不错的音乐专辑。
依旧是放在老地方,留下一句“看着还行,你无聊可以看看”,便不再多言。
她像一个高明的引导者,为他提供着与外界重新连接的、低风险的“接口”,却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他自己。
何志明起初对那些书和音乐并无兴趣,它们在他眼中与周围的杂物并无区别。
但有一天,在一种极其无聊和空虚的心境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拿起了那本关于城市记忆与老建筑的书。
书中的文字和图片,意外地没有引起他的反感,反而让他沉浸在一种与当下痛苦隔绝的、纯粹的知识性与怀旧氛围中。
他一个下午都没有整理资料,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书,直到夕阳的余晖将储物室染成金色。
那天林少莲来时,看到了他手边那本被翻动过的书,以及他脸上那尚未完全褪去的、专注阅读后的平静痕迹。
她没有点破,只是将一杯新咖啡放在他手边,轻声说:“这本我也喜欢,尤其是讲城南旧街巷的那章。”
何志明抬起头,第一次没有立刻移开视线,而是与她对视了短暂的一秒。
那眼神依旧复杂,藏着伤痛与自卑。
但似乎少了一些尖锐的抗拒,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探究。
“嗯。”他应了一声,声音依旧低沉,却不再那么干涩。
自那天起,他们之间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日常寒暄的交流。
话题围绕着书的内容,某张专辑的音乐,或者园区里某个有趣的活动现象。
对话依旧简短,大多时候是何志明在听,林少莲在说。
但他不再是完全的沉默,偶尔会发表一两个词的看法,或者提出一个简短的问题。
林少莲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可能触及他伤口的雷区,只在这些安全的、中性的领域与他搭建沟通的桥梁。
她发现,当他沉浸在这些话题中时,他身上那种沉沉的死气会暂时消散,眼神里会偶尔闪过一丝属于他原本智慧的光芒。
一天傍晚,林少莲离开园区时,天色已晚,秋风带着凉意。
她刚走到园区门口,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她回头,看见何志明跟了上来,手里拿着一件她遗落在储物室的薄外套。
“你的。”他将外套递过来,目光看着地面。
“谢谢。”林少莲有些意外,接过外套。
一阵短暂的沉默。
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送你到路口。”
何志明忽然低声说,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却又有些别扭的坚持。
这大概是他目前能做出的、最主动的关怀举动了。
林少莲看着他紧抿的嘴唇和微微泛红的耳根,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
她没有拒绝,只是点了点头:“好。”
两人并肩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一路无话。
但这沉默,与之前储物室里令人窒息的寂静截然不同。
它包含着一种艰难的尝试,一种笨拙的靠近,一种无声的陪伴。
送到路口,何志明停下脚步。
“到了。”他说。
“嗯,谢谢。回去吧。”林少莲温和地说。
他点了点头,转身,身影很快融入了夜色。
林少莲看着他的背影,第一次觉得,那背影虽然依旧孤单,却仿佛有了一丝微弱的力量,支撑着他不再那么摇晃。
她知道,他内心的废墟依然存在,重建之路漫长而艰难。
但他不再仅仅是躺在废墟中等死,他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极其缓慢地,清理出一小块可以立足的空地。
而林少莲的“圣母心”,也在见证这些细微变化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着转变。
它不再仅仅是出于同情和怜悯,更掺杂了一种见证生命韧性的感动,以及一种或许连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更深层次的牵绊。
这场挽救,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初衷,变成了两个人共同在迷茫与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一段特殊旅程。
未来的方向依然未知,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完全孤独的个体。
喜欢重生赌爱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重生赌爱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