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斯特区的临时指挥部,气氛比野战医院更加凝重。粗糙的木桌上铺着残破的地图,墙壁上挂着象征牺牲者身份的、染血的自由之翼徽章。调查兵团的高层,以团长埃尔文·史密斯为首,连同几位分队长,正为兵团乃至墙内人类未来的方向激烈争论着。
空气中弥漫着挫败感与焦灼。玛利亚之墙夺还战的惨重损失,不仅消耗了兵团宝贵的兵力,更严重打击了士气。保守的声音开始抬头,主张放弃壁外调查,固守现有城墙,将资源集中于内部维稳。而以埃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则坚持必须继续探索,获取外界情报,找到巨人的弱点,否则人类终将坐以待毙。
“……我们不能再让士兵们白白送死了!现在的重点是保住罗塞之墙!”一位资深分队长敲着桌子,情绪激动。
“固守?等到粮食耗尽,内部崩溃吗?不了解敌人,我们永远只是瓮中之鳖!”韩吉·佐耶扶了扶眼镜,据理力争,但她的声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利威尔靠在最角落的阴影里,闭目养神,仿佛对争吵漠不关心,但偶尔掀开眼皮时,那锐利的目光会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的脸。他注意到埃尔文虽然始终沉默地听着,手指却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显然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苏瑾通过这几日的观察和与后勤人员、伤兵乃至三笠、阿尔敏等人的零星交流,结合她超越时代的宏观视野,对墙内的困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资源匮乏,科技落后,信息闭塞,内部派系倾轧(尤其是宪兵团的腐败与保守),外部强敌环伺……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局。
她知道,直接觐见埃尔文陈述观点绝无可能,她的身份经不起推敲。她需要一个渠道,一个能让她的声音被听到,又不会直接暴露自己的方式。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个看似漠不关心,实则洞悉一切的兵长——利威尔。
在一个黄昏,她“偶然”在指挥部外僻静的回廊遇到了独自抽烟的利威尔。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烟雾缭绕中,他那张总是没什么表情的脸,似乎也柔和了一丝。
苏瑾没有靠近,只是隔着一段距离,用那双依旧带着虚弱,却异常清澈平静的眼睛看着他。
利威尔察觉到了她的存在,但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开口:“又是你。看来医院的床不够舒服。”
苏瑾没有理会他话语中的刺,轻声说道:“墙内的粮食,最多还能支撑两年。如果算上可能涌入的难民,时间更短。”
利威尔夹着烟的手指微微一顿。
苏瑾继续说着,声音不高,却字句清晰,如同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立体机动装置的能源和刀片损耗,依赖的矿产集中在王都附近,受宪兵团严格控制。兵团每一次大规模行动,不仅消耗生命,也在消耗未来的牙齿。”
“民众对兵团的支持,建立在‘希望’之上。连续的失败,正在耗尽这最后的希望。当绝望蔓延,内部崩溃比巨人破墙来得更快。”
她所说的,并非什么绝密,却是将散落在各处的危机,用最直白的方式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令人窒息的未来图景。
利威尔缓缓吐出一口烟圈,终于转过头,灰色的眼眸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深邃:“所以?”
“所以,在找到咬碎巨人喉咙的利齿之前,或许应该先想办法,让身体不至于先饿死,或者从内部腐烂。”苏瑾迎着他的目光,语气平和,“墙内,需要一场‘手术’。”
她用了利威尔能理解的词汇。
第二天,一份字迹工整、逻辑缜密、用语极其克制的匿名建议书,出现在了埃尔文团长的办公桌上。没有署名,是通过利威尔转交的。
建议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士兵甚至分队长的思考范畴。它没有空谈理想与牺牲,而是直指核心问题,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看似可行的发展框架:
1. 经济内循环:建议利用希甘希纳区等沦陷区遗留的闲置土地,在兵团保护下进行秘密垦殖,种植高产耐储存作物(苏瑾凭借记忆提供了几种这个时代可能存在但未被重视的作物思路);鼓励发展地下手工业,尤其是武器维护和装备改良相关产业,减少对王都的依赖。
2. 基础科技提升:提议设立技术研发小组,不追求一步登天,专注于对现有装备(如立体机动装置、雷枪)的实用性改进,以及对巨人生态(如硬化能力、行为模式)的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情报甄别与舆论引导:建议建立独立于宪兵团之外的情报核查渠道,甄别虚假信息和 deliberate 散步的恐慌言论。同时,有策略地向民众传递壁外调查的“阶段性成果”(即使是微小的发现),重塑兵团形象,维持希望火种。
建议书的笔触冷静客观,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战略家在分析棋局,但其内核,却充满了打破僵局的魄力与远见。它清晰地指出了调查兵团乃至墙内人类想要生存下去,绝不能仅仅依赖壁外的战斗,更要在墙内建立起可持续的根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万界情缘:双料硕士的时空逆袭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万界情缘:双料硕士的时空逆袭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