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背包里拿出那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到记录着目标清单和无数心事的那几页。大一伊始写下的那些模糊的憧憬——“学好编程”、“参加有趣的社团”、“交到好朋友”——大部分似乎都已实现,或至少开了头。但现在,他需要更具体、更清晰的图景。
他尝试着问自己:
●我的优势是什么?是逻辑思维,还是动手能力?或者是对新技术的敏感度?
●我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是探究计算机运行的奥秘,还是享受创造软件产品的过程?亦或是被智能科技的无限可能所吸引?
●我希望未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是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还是在互联网公司里快速迭代产品,抑或是在关乎安全的前沿阵地保驾护航?
没有立刻得出答案。这些问题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接下来的几天,米小圈变得异常忙碌。他不再仅仅依赖于官网的介绍和学长学姐的零散经验。他跑去图书馆,借阅了各个方向的导论性书籍和经典教材,试图从知识的脉络中感受不同领域的魅力与挑战。他主动联系了编程社里高年级、已经分流的学长学姐,虚心请教他们的选择和体会。他甚至鼓起勇气,给几位他印象不错的、来自不同专业的任课老师发了邮件,预约了短暂的办公室会谈,聆听他们的专业见解和职业发展建议。
他还做了一件看似笨拙却无比重要的事——他仔细回顾了自己大一所有相关课程的成绩单,不仅是分数,更是反思自己在不同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投入度。哪门课学得最吃力?哪门课的作业让他废寝忘食却乐在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说:“选热门的,AI出来好找工作,起薪高。”有人说:“选基础的,计科是万金油,以后转型容易。”也有人说:“选你真正喜欢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学着痛苦。”
这些信息像碎片一样涌入他的脑海,他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将它们拼接、过滤。
一天晚上,他和李黎视频通话。隔着屏幕,他絮絮叨叨地说了自己的迷茫和了解到的情况。
李黎安静地听着,然后轻声问:“小圈,撇开所有的外界因素,GPA、就业、别人的看法……你自己内心,最想探索哪个领域的奥秘?你觉得哪个方向的知识,能让你在深夜学习时,忘记时间,感到一种纯粹的满足?”
米小圈沉默了。他想起自己调试程序成功时的雀跃,但更清晰地回忆起,在编程社参与那个小型软件项目时,当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将一个个功能模块拼接起来,最终看到一个粗糙但可运行的Demo时,那种创造的喜悦和团队协作的温暖,似乎更能点燃他的热情。他也意识到,自己对AI的兴趣,更多在于应用其成果,而非深入钻研其理论模型。
心里的那团迷雾,似乎渐渐散开了一些。
提交分流志愿表的截止日期前一天晚上,宿舍里再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每个人的选择似乎都清晰了起来。
赵磊坚持计科,为了冲击更高的GPA,他假期都没怎么放松。
王浩在经过一番纠结后,最终选择了软件工程:“我觉得跟人打交道、一起做出东西来,比整天对着公式和论文更适合我。而且,浩哥我这动手能力,不搞工程浪费了!”
刘洋的目标明确且一贯。
轮到米小圈,他深吸一口气,说:“我也选软件工程。”
他解释道,通过自我剖析和外部调研,他发现自己更享受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团队协作创造有价值产品的过程。软件工程的方向,既能让他继续夯实编程基础,又能系统学习软件开发的流程、方法和工具,培养他目前欠缺的工程化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似乎与他的性格特质和内在驱动力更为匹配。虽然AI和计科听起来更“高大上”,但他觉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比盲目追逐热点更重要。
“可以啊,米小圈!分析得头头是道!”王浩用力拍他的背,“那咱们仨以后就是同行了!”
赵磊也笑了:“挺好,以后我研究底层算法给你们用。”
刘洋难得地开了句玩笑:“希望项目组里别只有我一个靠谱的。”
志愿提交后,便是短暂的等待。结果公布那天,米小圈在名单上“软件工程”专业那一栏,看到了自己和王浩、刘洋的名字。赵磊也如愿以偿,进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家互相道贺,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这意味着,从下周一开始,他们虽然还住在同一个宿舍,但将拥有不同的课表,奔赴不同的教室,接触更聚焦的专业知识。
米小圈看着电脑屏幕上最终确认的专业方向,心中百感交集。有做出决定后的释然,有对新知识的憧憬,也有对未知挑战的一丝忐忑。他知道,这个选择并非一劳永逸,它只是为他打开了一扇更具体的大门,门后的道路,仍需一步步踏实前行。
他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阳光正好,洒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光影斑驳。大二的画卷,正伴随着专业分流这个重要的坐标点,徐徐展开。未来的模样,就藏在这个深思熟虑后的选择里,更藏在接下来为之付出的每一滴汗水与每一次坚持中。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与责任感,新的征程,已经开始了。
《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醉爱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醉爱小说网!
喜欢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