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最后几天,校园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复习紧张与离别伤感的特殊气氛。黑板角落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变小,像不断敲打着心房的鼓点。
对于米小圈和李黎而言,这段日子更增添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微妙。自从那次电影之约后,某些东西仿佛被正式“解锁”了。他们依然是同学眼中互相较劲又默契十足的“对手”,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些细小的、只存在于彼此之间的习惯,正在悄然养成。
习惯一:共享的清晨时光。
米小圈不再踩着早读铃声冲进教室。他会提前十五分钟到校,而那时,李黎通常已经坐在座位上,面前摊开着英语书或古文手册。米小圈会轻轻拉开她前排的椅子,反身坐下,然后从书包里掏出自己的复习资料。
“今天攻哪个堡垒?”他可能会这样问。
“物理,电路图。”李黎头也不抬,手指点着练习册上的一道难题。
“正好,这道题我昨晚研究了好久,有个地方没想通……”
没有过多的寒暄,高效的晨间复习便自动开始。他们不再是为了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的对手,而是共同面对“知识难关”的战友。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交叠在课桌上,安静又和谐。
习惯二:心照不宣的“能量补给”。
下午第一节课,最容易犯困。米小圈有时会趁着课间去小卖部,回来时,会“顺手”放一盒草莓牛奶在李黎桌上。而李黎,如果早上多带了一个妈妈烤的蛋挞或一份洗好的水果,也会自然而然地在午休时推到米小圈面前。
“补充点糖分,下午数学别睡着了。”
“你妈妈做的蛋挞真是天下第一!”
不需要说“谢谢”,给予和接受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这种细微的关怀,像无声的溪流,静静滋润着两人之间的土地。
习惯三:夜空下的“线上观测站”。
每天晚上,当米小圈做完作业,他会登录李黎给他的那个天文台网站。有时,李黎的爸爸会更新一些有趣的观测笔记。米小圈会仔细阅读,然后打开与李黎的聊天窗口。
——“今天笔记里提到的那个‘鬼星团’,用我的小望远镜真的能看到一点点模糊的光斑!”
——“嗯,天气好的时候,肉眼勉强也能看到。它在巨蟹座。”
——“巨蟹座……是那个看起来像倒过来的‘Y’字的星座吗?”
——“差不多。下次指给你看。”
有时,他们并不深入讨论天文,只是会在同一时间,各自在窗前,望着同一片星空。然后可能在几分钟后,收到对方一条简短的消息。
——“看到木星了,很亮。”
——“嗯,我也看到了。”
这些习惯,编织成了初二最后时光里,一份独属于他们的、宁静而坚实的陪伴。他们依旧会为了一道题的解法争论,但语气里少了火药味,多了探讨的意味;李黎依旧会督促米小圈学习,但方式从过去的“鞭策”变成了更温和的“提醒”;米小圈也依旧会插科打诨,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认真,尤其是在李黎偶尔流露出对即将到来的初三、对分班的一丝忧虑时。
转折点发生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那天。
成绩单贴在教室前面的公告栏上,同学们一拥而上。米小圈挤在人群中,心脏怦怦直跳。他的目光急切地扫过名单——首先找到了李黎的名字,毫无悬念地排在年级前列。然后,他找到了自己的。
班级第十二名,年级第一百零五名。
一股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狂喜冲上他的头顶。他做到了!他不仅稳住了班级前十五,甚至差点冲进前百!他猛地回头,在喧闹的人群外寻找那个身影。
李黎就站在教室后排的窗边,没有去看成绩单,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当看到米小圈脸上那几乎要溢出来的兴奋和激动时,她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带着欣慰和骄傲的笑容。
米小圈拨开人群,几乎是冲到她的面前,因为跑得太急,气息都有些不稳,眼睛亮得惊人:“李黎!我……我第十二!”
“我看到了。”李黎的声音很轻,带着笑意,“恭喜你,米小圈。”
“谢谢你!”千言万语堵在胸口,米小圈最后只化作这最朴素的三个字。但他知道,李黎一定懂。谢谢她的笔记,谢谢她的督促,谢谢她在那个星空下的夜晚给他的信任和动力,谢谢她成为了他想要变得更好的理由。
放学铃声响起,标志着初二生活的正式结束。同学们吵吵嚷嚷地收拾着书包,互相约定着暑假的行程,空气中弥漫着解放的快乐和对即将拆班的不舍。
米小圈和李黎走在最后。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不同于往常的直接回家,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向了那个熟悉的小公园,在那张曾无数次一起讨论作业的长椅上坐下。
“初三……不知道会不会分到一个班。”米小圈看着远处嬉闹的孩子,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