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
数人点头应和。
“兄长!”
忽而一道急促脚步响起,年方十五的孙权快步闯入厅中。
“仲谋。”
“二公子。”
孙策与周瑜皆是一怔。
孙权拱手行礼,语速急促:“眼下整个汝南都乱了!平舆已有大批百姓收拾家当,举族北上,正往淮南、庐江迁移!”
“什么?!”
孙策霍然起身,脸色骤变。
“这是掠夺!”
周瑜瞳孔猛缩,惊骇至极,“分田到户,税赋减半,徭役归田亩——这些已是惠民至政,如今再添三熟稻之说,百姓怎会不动心?庐江、淮南与我汝南仅一水之隔,迁徙不过半日路程,谁不愿去富庶之地求生?”
“兄长!”
孙权声音发颤,“若再不设法安抚,不出数月,汝南恐将十室九空!赋无所出,兵源枯竭,届时便是亡郡之祸!”
“嗒……嗒……嗒……”
孙策在堂上来回踱步,终是咬牙下令:“吴景、孙贲!你二人即刻领兵两千,赶赴淮水沿岸,阻止百姓渡河,但不得侵扰淮南境内!”
“得令!”
二人抱拳而出。
孙策转身望向周瑜,低声道:“汝南如此,沛国、徐州恐怕也难幸免。
此事非我等可独断,必须上报司空府,请示应对之策。”
“唉……”
周瑜轻叹一声,满目无奈。
那大蜻辑报,早已传遍天下。
三文钱一份,字句浅白,连乡野农夫都能读懂。
消息一经流传,便如野火燎原,无人能阻。
王政南不用一兵一卒,仅凭几张纸,便如执软刃,悄然割肉见骨。
三熟稻之说,杀伤力远超千军万马。
短短半月间,各地震动,人人自危。
淮南寿春,都督府内。
太史慈与董袭倚案而坐,神色倦怠,眼底布满血丝。
“累了吧?”
鲁肃亲自端来热茶,轻轻放在两人面前。
“咕咚。”
太史慈轻啜一口茶,眉头微皱:“孙策驻军下蔡,刘备屯兵谷阳,吕布据守淮陵,这淮南之地,真如四面受敌的战场。”
“庐江还算安稳。”
董袭松了口气,道:“好在有江东总兵邓当在彭泽渡协防,替我们分担了不少压力。
否则两头奔波,防不胜防啊!”
“慢慢就习惯了。”
“毕竟咱们本就是大蜻最锋利的矛头。”
鲁肃踱步回座,语气沉稳:“这次三熟稻的推行震动太大,各地诸侯纷纷设卡拦民,生怕百姓流向大蜻。
但你们也别忘了,此消彼长之下,他们治下的百姓迟早会对主政者心生怨恨。”
“咕咚。”
太史慈与董袭不自觉地吞了口唾沫。
鲁肃正色道:“正因如此,戒备绝不能松懈。
主公明年或将南征交州,淮南与庐江不容有失!”
“明白。”
二人齐声应诺。
“风势已起。”
“天下将乱。”
鲁肃目光远眺江东方向,心中暗想:大蜻学府的力量才刚刚崭露头角。
只需数年光景,这股新生势力便会成为国之脊梁。
届时六部、军议司乃至郡县官吏皆得充实,方能与最强诸侯抗衡。
九月中旬。
三熟稻种植之法,已由荀缉等人整理成册。
经专利司刊印,加盖官印。
书页首页赫然印着:大蜻农学会刊行,已报备案,严禁翻刻。
随即开始向各郡流通发售。
要推广此术,自然难以完全封锁消息。
真正可能构成威胁的,唯有荆南四郡与西川等地。
而待大蜻平定交州之后,这些区域也将被牢牢牵制,再也无法自由传播这项技术。
更何况,在他们治下,三熟稻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
大蜻府中,群臣齐聚议事。
张昭出列奏报:“主公,六部已审定三熟稻书稿,并在境内六郡开售。
恐怕难以阻止其流入外州。”
“不必阻拦。”
王炅翻阅案卷,语气坚定:“他们推不动。
三熟稻耕作极为辛劳,而彼处良田稀少,赋役沉重,百姓终日劳作却仍难温饱,如何效仿我大蜻之举?”
“是。”
张昭恭敬退下。
王朗起身禀告:“秋收已毕,户部已在淮南、庐江清查田亩。
虽各地仍有封禁,但仍有不少流民前来投靠,各县衙门正陆续登记入籍。”
“尚可。”
王炅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乔蕤上前一步:“远洋战舰已初步定型。
工部联合公输学派,以海图编为基础,改造福船为夷州舰。
全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共分四层,可载将士三千,船员三百余。”
“唰——”
众人目光瞬间聚焦于他。
显然,这艘巨舰的规模令人震惊。
无论体量还是桅帆配置,都远超现役的躲蝗舰数倍之多。
“哒、哒、哒。”
王炅指尖轻叩案几,沉声道:“立即从吴郡、会稽征召工匠,全力开造夷州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