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沉吟片刻:“石匠说得对。我们不仅要写文章,还要做出实际的样子给天下人看。蜀地有秦、蜀、巴、羌等多个族群,语言文字各不相同,正好可以作为‘书同文’的试验田。我们要让这里的人明白,文字统一了,做生意更方便了,交流更顺畅了,生活也会更好。”
他顿了顿,继续道:“李将军,麻烦你调一批蜀地的能工巧匠,我们要在都江堰附近建一座‘文枢台’,专门用于研究和推广‘书同文’。再请一些熟悉各族语言文字的长者,协助我们整理出一套既简单易学,又能被各族接受的新文字方案。”
李冰立刻应道:“没问题!老夫这就去安排。”
接下来的日子,蜀地呈现出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文枢台很快就破土动工,工匠们日夜赶工,一座融合了秦、蜀、巴风格的高台渐渐成型。陈墨则带着学者们,每天与各族长者一起,研究他们的语言文字,试图找出其中的共通之处,融入“仓颉新体”。
赵姬也没有闲着,她虽然不懂复杂的文字学,却擅长与人沟通。她带着嬴政,经常去各族的村寨走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不同文字带来的不便,以及统一文字的好处。嬴政的可爱和眉心的血痣,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渐渐冲淡了“秦贼之子”的负面印象。
这日,陈墨正在文枢台的工地上,与工匠们讨论台顶的铭文,石匠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卷竹简:“师父,你看这个!是从楚国传来的消息,韩非在郢都也建立了‘存韩社’的分社,还发表了新的文章,说我们在蜀地推行‘书同文’是‘文化侵略’,号召楚人抵制。”
陈墨接过竹简,上面的楚文字迹飘逸,内容却依旧充满了煽动性:“……蜀地本是蛮夷之地,秦人设都江堰,是为了掠夺其财富;推‘书同文’,是为了同化其族群。长此以往,不仅楚地,天下各族都将沦为秦人的奴隶,失去自己的根……”
“又是这套说辞。”陈墨冷笑,“他总是把互利共赢说成是侵略掠夺,把文化交流说成是同化奴役。”
“那我们怎么办?”石匠问道,“楚国的反应很激烈,已经有几个与蜀地通商的楚商被当地人袭击了。”
陈墨思索片刻:“我们要做的,不是反驳,而是用事实说话。石匠,你挑选一批熟悉楚文和楚地风俗的学者,带着我们新整理的‘书同文’字稿和一些蜀地的特产,去郢都拜访当地的贵族和学者,告诉他们,我们不是要取代楚文,而是要创造一种能让秦、楚、蜀等各族都能看懂的文字,方便大家通商、交流、通婚。”
他顿了顿,补充道:“再告诉他们,都江堰不仅让蜀地丰衣足食,也让下游的楚地减少了水患,这就是互利共赢。‘书同文’也是一样,不是谁吞并谁,而是大家走到一起,共同发展。”
石匠领命而去。陈墨望着远处的都江堰,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时间,但只要坚持不懈,用事实证明“书同文”的好处,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接受。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月后,从咸阳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异人虽然复辟了,但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吕不韦的旧部手中,他本人被架空,甚至连发布诏书都需要经过他们的同意。更让人担忧的是,吕不韦逃到了魏国,与魏王勾结,准备联合其他国家,再次出兵伐秦。
“君上这是……”李冰看着密报,眉头紧锁,“怎么会被吕不韦的旧部架空?他身边难道就没有可用之人吗?”
陈墨的脸色也很凝重:“君上复辟得太突然,可能还没来得及清除吕不韦和蒙骜的余党。而且,宗室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肯定有人想趁机夺权。”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更麻烦的是吕不韦。他熟悉秦国的虚实,又擅长合纵连横,一旦联合魏、韩等国出兵,我们将腹背受敌。”
赵姬也忧心忡忡:“那……我们要不要派兵去支援君上?”
陈墨摇了摇头:“不行。我们一旦出兵,蜀地就会空虚,韩非很可能趁机偷袭。而且,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君上的真实处境,贸然出兵,很可能会帮倒忙。”
他沉思片刻,道:“石匠,你再辛苦一趟,带几个机灵的师弟,悄悄潜入咸阳,查明君上的真实处境,看看他身边有没有可靠的人,能不能与我们取得联系。”
石匠领命,立刻出发。
送走石匠,陈墨站在文枢台的顶端,俯瞰着蜀地的山川河流。文枢台已经基本建成,台顶的铭文也快要刻完了,上面用“仓颉新体”刻着“书同文,天下宁”六个大字,雄浑有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先生,你看。”赵姬抱着嬴政走过来,指着远处一群正在田埂上交谈的农人,其中有秦人,有蜀人,还有几个羌人,他们手里拿着陈墨他们编写的简易字书,一边看一边比划,虽然说得磕磕绊绊,却能明白彼此的意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秦帝国:铁血文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