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夜读的冷眼批判,如同在地下奔涌的暗流,积蓄着力量,只待一个破土而出的契机。而这个契机,在几日后的例行朝会上,伴随着吕不韦那志得意满的询问,如期而至。
连续数日,朝堂的氛围都因《吕氏春秋》的横空出世而带着一种异样的“文雅”与“热烈”。吕不韦一系的官员们,言必称《吕氏春秋》,仿佛不引用几句其中的句子,就显得自己不够格调,跟不上相邦的伟大步伐。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在讨论具体政务时,也会小心翼翼地揣摩着,试图将自己的提议与这部“巨着”中的某些观点挂钩,以增加说服力(或者说,增加在吕不韦那里的好感度)。
吕不韦本人,更是容光焕发,处理政务时,那温和笑容下的自信与掌控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他仿佛不仅仅是一位权相,更是一位开宗立派、指引国家思想方向的“文宗”。
这一日,在处理完几项关于漕运和边关贸易的常规议题后,吕不韦如同一位期待学生交出满意答卷的老师,将目光投向了端坐于上、一直沉默不语的秦王嬴政。
他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混合着恭敬与期许的笑容,微微躬身,用一种比平时更加和缓、却难掩自得之意的语气开口问道:
“大王,日前臣所献《吕氏春秋》,不知大王近日可曾翻阅?此书乃臣与门下众贤殚精竭虑之作,虽不敢称字字珠玑,然于治国理政、修身养性之道,或有些许可供大王参酌之处。臣,冒昧想听听大王之圣见?”
这话问得极其讲究。表面上是谦卑的“冒昧请教”,实则是在索要认可,是在期待听到赞美,至少,也是希望看到这位年幼的秦王表现出虚心受教、如获至宝的态度。他身后的门客党羽们,也都纷纷竖起耳朵,准备随时附和,将大王可能给出的任何(他们期待的)正面评价,转化为对吕不韦新一轮的歌功颂德。
整个大殿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嬴政身上。许多官员,包括一些老成持重者如蒙骜、昌平君,也都好奇地看了过来。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日渐沉默、眼神却越发深邃的少年秦王,对这部声势浩大的“相邦宝典”,究竟会作何评价。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嬴政缓缓抬起了头。旒冕的玉珠微微晃动,遮挡不住他眼中那平静之下蕴藏着的、不容置疑的锐利光芒。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被“考校”的紧张,也没有即将发表“读后感”的兴奋,只有一种超乎年龄的沉稳。
他开口了,声音依旧是变声期的沙哑,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清晰地回荡在大殿之中:
“仲父之书,”他先给予了肯定,语气平稳,“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涉人事,无所不包。编纂此等巨着,确需耗费无数心血,用心之良苦,寡人深知。”
这开篇的“扬”,让吕不韦脸上的笑容更加舒展,他微微颔首,一副“大王果然明鉴”的欣慰模样。他身后的党羽们也松了口气,互相交换着“果然如此”的眼神,准备开始酝酿赞美的情绪。
然而,嬴政的话并没有结束。那个“然”字,如同乐章中一个突兀却至关重要的转折音符,被他清晰地吐了出来:
“然——”
仅仅一个字,就让大殿内刚刚松弛下来的气氛,瞬间重新绷紧!吕不韦脸上的笑容几不可察地僵硬了一瞬。
嬴政的目光透过玉珠,平静地注视着吕不韦,继续道:“寡人愚钝,连日拜读,于沉醉其博大意蕴之余,心中亦生出些许疑惑,百思不得其解,正欲借此机会,向仲父请教。”
请教?群臣心中咯噔一下。这架势,可不像是虚心请教的样子!
嬴政没有给吕不韦太多思考的时间,直接抛出了他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质疑:
“寡人读《贵公》篇,见其中有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此言,似乎意在强调天下为公,非君王一人之私产。”
他顿了顿,观察着吕不韦细微的表情变化,然后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更加犀利:
“然,寡人亦在书中多处,如《执一》、《不二》等篇,读到强调君主必须‘执一’、‘齐万不同’之论,认为治国需有统一之法度、唯一之权威,方能终结纷乱,成就大统。”
他的声音略微提高,带着一种逻辑的压迫感:“寡人不明之处在于:若依《贵公》所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则国家法令之最终权威,当出自何处?莫非出自这虚无缥缈之‘天下’?若权威不出自君主一人,则君主又凭借什么来‘执一’?来‘齐万不同’?”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吕不韦,问出了那个直击核心的矛盾点:“反之,若当真强调君权至上,法令出于君王,则又何必假借‘天下’之名?此二者并存于一书之中,岂非……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轰!”
这问题,像是一道惊雷,炸响在寂静的朝堂之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下一帝秦始皇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