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在宫闱之中,那些经过精心裁剪、掺杂了恶意的“风言风语”,其传播速度更是堪比加了料的驿马,一日之内便能钻入最幽深的宫苑,精准地抵达目标人物的耳中。
夏姬与芈宸那场夏宫密谋的“成果”,便以这样一种方式,悄然浸润到了华阳太后所居的、更为恢弘却也更为静谧的宫殿群落。
这几日,华阳太后总觉得耳根子不那么清净。倒不是有人敢在她面前喧哗,而是那些侍奉多年的老宫人,或是前来请安的、关系较近的楚系宗亲女眷,言语间总会“不经意”地透露出些许信息。
“太后娘娘,听说太子殿下近日学业精进,尤其痴迷法家典籍,常常挑灯夜读呢……”一个老嬷嬷一边为她捶腿,一边貌似随意地闲聊。
“是啊,太后,太子天资聪颖,真是大秦之福。只是……唉,到底是年幼,有时言语难免直接了些。”另一位前来请安的宗室夫人,欲言又止。
“哦?如何直接法?”华阳太后半阖着眼,手中捻着一串温润的玉念珠,语气平淡。
“妾身也是听人说起,不知真假……说太子殿下认为,唯有法家之术方能强兵富国,至于其他诸子百家,尤其是……尤其是些吟风弄月、充满浪漫想象的文章词赋,不过是无用的点缀,甚至可能惑乱人心呢……”那夫人声音越说越低,小心地观察着太后的脸色。她虽未明说,但“吟风弄月”、“浪漫想象”,指向性已然明显——楚地文化的代表,屈原的《离骚》、庄周的《逍遥游》,可不正是此类?
又有心腹宦官在汇报宫内外琐事时,貌似公允地提上一句:“太子殿下勤勉是好事,只是似乎鲜少主动来华阳宫问安,怕是学业太过繁重了……”
这些话语,如同细小的水滴,一滴滴落下,起初并不引人注意,但积少成多,渐渐在华阳太后那如古井般的心湖中,漾开了一圈圈微澜。
华阳太后,这位历经秦国风云、扶持子楚上位的楚系外戚核心人物,其智慧与城府,绝非寻常宫妇可比。她自然不会全然相信这些明显带有指向性的流言。但说者或许无心,听者终究有意。尤其是涉及到她出身故国的文化,以及那个血缘上是她孙子、情感上却似乎总隔着一层的太子嬴政。
她想起了嬴政归秦时的情景,那孩子看人的眼神,确实过于沉静,甚至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疏离。如今他在朝堂上初露锋芒,展现出的也是纯粹法家的铁血与冷酷。他……心里到底是如何看待她这个有着楚国王族血脉的祖母?如何看待她所钟爱的、那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瑰丽文化与情怀?
疑虑的种子一旦落下,即便知道它可能来自恶意的播种,也难免会想知道,它究竟能否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
于是,一场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的“家宴”,在华阳宫悄然设下。受邀者,是太子嬴政,以及他的母亲赵姬。
消息传到东宫时,嬴政正在临摹一幅秦国舆图,小柱子在一旁伺候笔墨。
“华阳太后设宴?”嬴政放下笔,微微挑眉。他对这位祖母,感情颇为复杂。有血缘的牵连,有地位的尊崇,但缺乏日常的亲近。突如其来的宴请,让他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寻常。
小柱子倒是很高兴:“殿下,这是好事啊!太后娘娘疼爱殿下,肯定是听说殿下在朝堂上威风,要奖赏殿下呢!” 他脑子里已经开始幻想宴会上有哪些好吃的了。
嬴政没有说话,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他想起了昨日去给母后请安时,母后似乎也随口提过一句,说华阳太后近日问起了他的学业。
“更衣。”他淡淡吩咐道。无论祖母用意如何,谨慎应对总是不会错的。
而另一边,赵姬接到邀请,心情则要复杂得多。她对于华阳太后,始终存着几分敬畏和疏远。毕竟,华阳太后是子楚的嫡母,是楚系势力的代表,而她赵姬,出身赵国,在秦国宫廷中并无根基,某种程度上,她和儿子算是“外来者”。华阳太后突然设宴,让她心里有些没底。
“政儿,待会儿到了太后宫中,要谨言慎行,多听太后教诲,莫要……莫要像在朝堂上那般……过于执拗。” 前往华阳宫的路上,赵姬忍不住低声叮嘱儿子,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紧张。
嬴政看了母亲一眼,点了点头,没有多言。他知道母亲的担忧,但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华阳宫的气象,又与夏宫和东宫不同。这里殿宇更为古朴厚重,装饰却不显奢华,反而透着一股沉淀下来的雅致。庭园中种植着许多楚地特有的香草花卉,即使是在秋季,也散发着淡淡的、不同于秦地草木的幽香。宫人们举止沉稳,悄无声息,处处彰显着主人尊崇的地位与独特的品味。
宴设在一间暖阁内,不像正殿那般空旷威严。雕花窗棂敞开着,可以看到外面精心打理过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雅的熏香,与庭院里的草木香气混合,形成一种令人心绪稍宁的氛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下一帝秦始皇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