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媛的父母看着李勇在饺子馆里忙前忙后的身影,心里越来越踏实。这小伙子是真能吃苦,天不亮就骑着三轮去市场挑最新鲜的菜和肉,回来也不闲着,不是帮着和面就是招呼客人。店里的老员工都爱跟他搭班,说他勤快又没脾气。更难得的是,他不忙的时候总会去陪爷爷奶奶坐坐,修好了奶奶那个吱吱呀呀的老收音机,还能陪爷爷杀上几盘棋,把老爷子乐得见牙不见眼。
老两口一合计,索性提前把饺子馆交给丁媛打理,他们好早点去广州抱小孙子,享天伦之乐。不过临走前有件大事得办——两个孩子的婚礼。
李勇便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起婚礼的各项事宜来。然而,经过一番精打细算,他发现自己这两年打工所积攒下来的钱,与举办一场体面婚礼所需的费用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现实的窘迫让他不得不放下一些矜持,犹豫再三,他拨通了老家的电话。
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利落:“咋了,啥事?”
李勇清了清嗓子,有些难以启齿:“妈,就是……我和媛媛准备办婚礼了,但是钱……我这边还差一些。”
母亲立刻接话,语气里没有太多意外,反而有种“早该如此”的意味:“钱的事你不用操心,我跟你爸早就给你备下了一些。就这么一个儿子,结婚是大事,不能让人家姑娘家看轻了。你说吧,大概要多少?”
李勇心里一暖,刚松了口气,母亲的话锋却紧跟着一转,切入了更核心的问题:
“对了,这婚礼,你们打算定在哪儿办?日子看了没有?老家的规矩多,我得提前跟先生(风水师傅)约时间,还得提前找好厨子,事情很多的。”
李勇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最难的问题来了。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自然:“妈,我和媛媛商量了一下,觉得在古城办可能更方便些。我这边朋友同事都在古城,来回折腾也麻烦……”
“在古城办?”母亲的声音瞬间拔高,打断了他的话,带着明显的不敢置信和反对,“这叫什么话!结婚这么大的事,不在老家办,像什么样子?”
李勇试图解释:“妈,您听我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工作的地方办……”
“别人是别人,咱们是咱们!”母亲再次打断,语速快而坚决,“李勇,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爸我们俩在老家生活了几十年,亲戚朋友、村里人谁不知道你要结婚?你要是在外面办了,人家怎么说?还以为我们家里怎么了呢!还以为你是去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呢!这话传出去,我跟你爸的脸往哪儿搁?”
“妈,这都什么年代了,哪有那么多上门女婿的说法……”李勇感到一阵无力。
“我不管什么年代!”母亲的态度异常强硬,“老家有老家的规矩!再说了,在老家办,亲戚朋友都能来,那才叫热闹,那才叫体面!在古城,人生地不熟的,能有什么气氛?这事儿你得听我的,必须回老家办!”
这时,电话背景音里传来父亲隐隐约约的劝解声:“孩子想在哪儿办就……”
但立刻被母亲更高声地压了下去:“你懂什么!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面子,是咱们老李家的脸面!”她重新对着话筒,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总结道:“钱的事,家里支持你。但地方,必须定在老家!这事儿没得商量。你好好跟丁媛说,她是个明事理的姑娘,会理解的。回头把具体日子定下来告诉我,这边一大堆事等着安排呢!”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忙音,李勇握着手机,久久没有说话。母亲的态度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他紧紧缠绕。经济上的援助让他失去了部分话语权,而母亲那套关乎“面子”和“规矩”的逻辑,在乡土人情的社会里,又显得如此根深蒂固,难以辩驳。他该如何向通情达理的丁媛开口,又该如何在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一切,似乎比攒钱办婚礼本身,更让他感到疲惫和棘手。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正在小厨房里的丁媛。橘色的灯光下,她忙碌的背影显得格外安宁。这安宁却让李勇心中的愧疚感更浓。
“媛媛,”他靠在门框上,声音有些沙哑,“我刚跟我妈通过电话。”
丁媛转过身,手上还沾着水珠,看到李勇紧锁的眉头,心里明白了几分。她擦擦手,走过来轻声问:“怎么了?钱的事情……不顺利?”
“钱,爸妈说没有问题。”李勇叹了口气,拉着丁媛坐下,将母亲关于必须在老家办婚礼的强硬态度,以及那些“体面”、“人言可畏”和“上门女婿”的担忧,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对不起,我妈她……态度很坚决,说这事没得商量。”
丁媛静静地听着,眉头微微蹙起。这一次,她的反应与之前单纯的“无所谓”有了细微差别。她沉默了片刻,语气依然温和,但带上了更现实的考量:
“我理解阿姨的想法。但是李勇,我爸妈他们……是希望能尽快看到我们结婚,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去广州帮我哥带孩子。如果他们知道婚礼要完全按照老家的规矩,拖到半年甚至更久以后,他们肯定会很着急。而且,他们也希望仪式之后,我们能顺理成章地接手生意,照顾爷爷奶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城过客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古城过客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