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的春日阳光透过首相办公室的高大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新油漆和旧书籍混合的气息。亚历山德罗站在一幅巨大的非洲地图前,目光如鹰隼般扫过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大陆。他的指尖刚刚离开苏伊士运河那条纤细却至关重要的蓝线,缓缓向南移动,掠过北非的沙漠,抚过东非的海岸线,最终停留在那片被标注为未知的广袤内陆。
书房内并非只有他一人,外交大臣蒙特贝罗子爵、殖民事务大臣贾科莫·列蒂、财政大臣保罗·里卡尔迪、陆军大臣罗西将军、总参谋长埃托雷·加里波第、以及科斯塔集团安东尼奥悉数在列。气氛严肃而隐秘,预示着即将讨论的议题关乎王国未来的国运。
“先生们,”亚历山德罗转过身,声音沉稳而有力,“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不仅改变了贸易路线,更重新绘制了权力的地图。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东方和南方的大门,但也提醒我们,在这个帝国主义的时代,迟疑者将一无所获。”
他走到巨大的非洲地图前,拿起一根教鞭,点向地图的西海岸。“看看这里。西非正被英国、法国、葡萄牙,甚至后来的德国,像切蛋糕一样迅速瓜分,尤其是几内亚湾沿岸、刚果河口等沿海据点、河口要津几乎已被抢占殆尽。我们作为一个统一未久的后发国家,此刻强行挤入西非,必将直面与这些老牌殖民强国的激烈冲突,成本高昂,得不偿失。”
教鞭继而向南移动,停在南非。“这里,钻石和金矿的诱惑巨大,但已是英国人和布尔人(荷裔南非人)角力的战场。布尔人坚韧排外,英国志在必得。我们远隔重洋,贸然介入,很可能陷入一场代价巨大的‘布尔战争’泥潭,耗尽我们本就不甚充裕的国力和军力。这绝非明智之举。”
教鞭最后重重地敲在北非和东非广袤的土地上。“因此,我们的目光必须聚焦于地中海南岸和红海-印度洋沿岸,这里才是意大利殖民帝国之路的起点和希望所在。”
他环视众人,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的临近性(与北非隔海相望)、历史的渊源(古罗马时期的联系)、以及苏伊士运河带来的战略支点和航运便利(正在获得苏伊士运河股份)。我们的殖民计划必须围绕这片‘我们的海’展开。”
亚历山德罗清晰地道出了他深思熟虑的十年殖民计划(1870-1880):
一、战略目标与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未来3-5年):立足点与桥头堡
北非:首要目标锁定突尼斯。奥斯曼帝国宗主权名存实亡,法国虽有兴趣但尚未完全控制。策略:以经济渗透为先导,利用英、法、意三国主导的“国际财政调查团”逐步控制其海关、财政命脉;鼓励意大利商人、移民进入突尼斯;在沿岸寻找合适地点建立补给站和贸易点,为海军和商船服务。同时,密切关注的黎波里塔尼亚(利比亚),搜集情报,等待奥斯曼帝国进一步衰弱的时机。
东非:目标指向索马里沿海以及肯尼亚-坦桑尼亚沿岸(历史上曾被称为‘意属索马里兰’和‘意属东非’的核心区域)。策略:以安东尼奥负责的“科斯塔东非探险队”的初步成果为基础。选择天然良港(如基斯马尤、摩加迪沙、或肯尼亚的拉穆、蒙巴萨),通过与当地酋长签订‘保护条约’、购买土地、建立商贸站等方式,建立小型沿海定居点。名义上是商业行为,实质是攫取领土主权的第一步。这些据点将成为未来向内陆扩张的跳板,并控制红海出口和印度洋航线。
第二阶段(5年后视情况展开):向内陆延伸
在稳固沿海据点后,沿着河流(如朱巴河、塔纳河)和商路,逐步向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卢达旺)、马拉维、赞比亚东部等内陆地区进行探险、渗透和影响力扩张。目标:获取更广阔的腹地、劳动力、以及传闻中的矿产资源(黄金、铜矿等)。此阶段需要更强的军事力量和更复杂的当地外交。
远期目标(远景展望):埃塞俄比亚高原。这个古老的基督教王国是东非的硬骨头,地形复杂,军队有一定战斗力。必须谨慎对待,前期以外交和传教活动为主,伺机而动。
更远的野望:地图上的也门、阿曼部分海岸(控制红海入口)、波斯湾(控制石油)、甚至远东的越南、中国的台湾(作为远东贸易站和殖民地),也曾在亚历山德罗的远期构想中浮现,但他深知饭要一口口吃,当前必须集中力量于近处的目标。
二、殖民策略与手段:“我们的殖民,不能完全模仿英国人的直接统治或法国人的同化政策,那需要过于庞大的行政和军事力量。”亚历山德罗阐述着他的思路,“我们将采取 ‘以经济控制为先导,以协议条约为掩护,逐步蚕食,最终确立保护国或直接统治’的混合模式。”
经济开路:科斯塔集团将扮演先锋。投资种植园(棉花、剑麻、咖啡)、矿产勘探、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短途铁路),通过资本输出控制经济命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铜账簿与铁王座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青铜账簿与铁王座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