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未深,西北风却已如刀割面。
元兵统帅在帐中来回踱步,铁靴踩得沙地咯吱作响。
他手中紧攥的情报早已被汗水浸透——纸上墨迹模糊,却仍能辨出那条红线:自昆仑废屯起,经三十六村,蜿蜒北上,直指死地边缘的东岭。
那是“炊脉图”的主干,也是他这几日寝食难安的根源。
炊烟连成线,百姓不再逃。
更可怕的是,那些曾闻铁蹄即溃散的流民,如今竟敢围灶而坐,高喊“护灶”!
一锅粥,竟比千军万马还难破。
“张无忌……”统帅咬牙念出这个名字,眼中杀意暴涨,“我要你头颅悬于旗杆,让这荒原再无一口饭能煮得安稳!”
当夜三更,月隐云涌。
五百精锐轻骑悄然出动,黑甲裹身,刀不出鞘,蹄裹粗布,如幽魂掠地。
他们避开大道,穿行断谷,直扑炊堂所在。
此战不为攻城,只为斩首——只要张无忌死,群龙无首,民心自乱。
可他们不知道,炊堂早已不是昔日庙堂。
林晚儿早在子时便接到飞鹰密报:西岭尘起,马蹄无声,来者不善。
她立于钟塔残垣之上,望向远处山脊若隐若现的黑影,眸光沉静如水。
没有下令备战,没有召集侠士,只轻轻挥袖,低声道:“熄灯。”
一声令下,炊堂内外灯火尽灭。
唯有百口大锅依旧架于炭火之上,米粮早投,水沸如潮。
蒸汽腾空而起,在寒夜里凝成一片浓雾,缭绕殿前,宛如冥河升起,隔绝生死。
三百余人默默入席,围锅而坐。
无刀无剑,无人交谈,只有碗筷轻碰、呼吸交错的微响。
张无忌坐在最前一口锅旁,手中捧着一只粗陶碗,低头看着热粥翻滚的涟漪,仿佛那便是江湖最后的答案。
脚步声来了。
沉重,急促,带着金属撞击的冷音。
元兵冲入大殿,火把尚未点燃,便已被蒸雾吞噬。
眼前白茫茫一片,只能听见水沸之声,如同大地在低语。
他们举刀戒备,却不见一人起身,不见一人迎战。
只有饭香。
酸中带醇,暖里藏甘,是久违的发酵米香,是母亲灶台边的气息。
“谁在?!”百夫长怒吼,声音却被雾气吞没。
无人应答。
只有一名老妇缓缓舀起一勺粥,吹了吹,送入口中,发出满足的一声叹息。
骑兵心头莫名发慌。有人忍不住挥刀砍向最近的锅——
“哐!”
锅破,汤泼,滚烫的粥溅上铠甲,瞬间灼肤。
士兵惨叫后退,竟像遇鬼般踉跄跌倒。
另一人脱盔欲骂,却嗅到那一缕香气钻入鼻腔,勾得胃腑抽搐。
他迟疑片刻,蹲下身,用手指蘸了一点洒在地上的热粥,放进嘴里。
眼睛忽然睁大。
“这味道……”他喃喃,声音颤抖,“像我娘煮的……”
四周寂静。
其余士兵也陆续放下刀,有人跪地啜饮残汤,有人抱着破锅嚎啕大哭。
十年征战,吃的是掺沙的糙饼,喝的是冰河冷水。
他们早忘了人间还有这样的滋味。
而这滋味,偏偏来自敌人之手。
与此同时,周芷若立于东岭高处,手中《炊脉图》随风轻展。
她指尖点过沿途十二村落,每一处都标注着“酸粥已备”。
这不是巧合。
她早算准元军必走这条隐蔽山谷,便命各地炊卫队连夜熬制同款酸粥,沿路设棚,免费分发。
士兵初疑有毒,避之不及;可寒夜行军,腹中空空,终于有人忍不住尝了一口。
第一口畏缩,第二口哽咽,第三口泪落。
一夜之间,百余铁骑腹泻倒地,非因中毒,而是肠胃早已被军粮磨钝,骤遇发酵粗粮,竟无法承受。
军中医官查遍药理,最终颓然写下诊断:“此非战伤,乃心溃也。”
心溃。
两个字,重若千钧。
而在更远的营地外围,孙三娘带着二十名妇女来了。
她们不穿战袍,不持兵刃,只背竹筐,内装馒头、腌菜、糙米粥。
她们就在营外五里处生火做饭,席地而坐,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今年收成不好,但好歹留了点种。”
“孩子昨儿咳了半宿,喝了两碗姜糖粥才睡着。”
“你说这天灾年年有,可人要是连饭都不给人吃,还算个人么?”
话语平实,却字字入耳。
起初有哨兵怒喝驱赶,可她们不动也不惧,只多盛一碗,放在地上,说:“凉了就不好吃了。”
渐渐地,有逃兵靠近,试探着接过饭碗。
她们也不问来历,只说:“吃饱了再说。”
第二日,三人留下。
第三日,整队卸甲。
一名百夫长红着眼走进炊堂,将腰刀放在灶前,低声说:“我想学熬粥。”
消息传回主帐,统帅暴怒,下令斩首立威。
可当刽子手举起大刀,却发现那人自己也在灶边偷吃剩饭,手中的馒头还没咽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