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秋。隆中,草庐。
徐庶的加入,使得月英与诸葛亮的智囊团更为充实。三人常常在隆中草庐,对着巨大的舆图,纵论天下,规划未来。这一日,月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曹贼势大,北方将定,我等待时而动,然则,动在何时?何以动之?最终,欲将天下引向何方?”
诸葛亮成竹在胸,羽扇轻摇,指向舆图:“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亦有大机遇存焉。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他手指移向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里的“将军”,已非指刘备,而是暗指他们这个正在积蓄力量的团体,或者说,是未来的“明主”代表(可能是他们自己扶持,也可能最终由他们中的核心人物站出来)。
接着,他又指向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闿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最后,他的手指在荆、益二州重重一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是历史上着名的《隆中对》的核心理念,但在此刻,其服务的对象已经悄然改变。诸葛亮将其完美地融入了月英团队的规划中。
徐庶抚掌道:“孔明之论,精辟!然此策之关键,在于‘外结好孙权’与‘天下有变’。与江东之盟,需牢固;而所谓‘天下有变’,或可不止等待,亦需……暗中促成。”
月英点头,接口道:“孔明之策,乃阳谋大势。然具体行事,需刚柔并济,虚实结合。我‘金鳞’之财力、工巧,可为‘内修政理’之根基;我沔南之军,可为‘命一上将’之雏形;与江东之盟,需以利益与共同威胁牢牢绑定。至于‘天下有变’……” 她与郭嘉对视一眼,心照不宣,“或可令曹孟德后院起火,西顾不暇。”
三人一番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未来的核心战略:
巩固根基:继续以荆襄为基地,利用“金鳞”壮大财力、物力,秘密训练精锐(白毦卫、羽林骑、神机营)。
西图益州:伺机而动,利用刘璋暗弱,张鲁在汉中的威胁,寻找入主益州的良机。
联盟江东:维持并深化与孙权的同盟关系,共抗曹操,必要时可让出部分荆北利益,换取支持或默契。
待机而动/主动造势:一方面等待曹操集团内部出现变故(如西凉叛乱,继承人问题等),另一方面,利用郭嘉的谋略,主动在曹操后方制造麻烦,牵制其力量。
最终目标:形成以他们为核心,统合荆、益、交(通过影响士燮或江东),联合孙权,北抗曹操的新格局,最终寻求机会北伐,平定天下。这个过程中,刘备集团将被自然边缘化,或无足轻重,或被吸收兼并。
《隆中对》的蓝图依旧,但执笔之人与描绘的最终图景,已然不同。月英、诸葛亮、郭嘉、徐庶,这个新兴的核心集团,终于有了清晰而宏大的共同奋斗目标。
喜欢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