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秋。荆州,沔南、襄阳周边及部分受“金鳞”影响的郡县。
秋风送爽,稻浪翻金。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丰收景象之下,一股由黄月英(主要通过“黄英”身份及“金鳞”商号渠道)引导的变革潜流,正悄然浸润着荆襄大地的肌理。在郭嘉的宏观统筹和“金鳞”近乎无穷财力(相对于这个时代)的支持下,月英开始将她超越千年的见识,转化为一系列务实而深远的举措,旨在为未来的宏大图景,夯实最为关键的民心与物质根基。
兴修水利,改良农器,固农之本: 月英深知“民以食为天”。她并未大张旗鼓,而是通过资助、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动地方乡绅或直接由“金鳞”出面,在沔水、汉水支流等合适区域,兴修小型陂塘、水渠。她借鉴“诺亚方舟”知识库中的古代水利工程图(如都江堰的某些原理),设计的引水、蓄水设施更为科学有效。同时,“金鳞”工坊秘密打造了一批改良农具,如将直辕改为曲辕,使得犁身更灵活,转弯方便,节省人畜力;改进了用于脱粒的连枷结构,使其挥动更省力,效率更高。这些农具通过合作或优惠租赁的形式,在信任的庄户间推广,虽未引起广泛轰动,但在试点区域,粮食产量确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农户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几分真切。
推广新式织机,活手工业之血: 改良后的提花织机和纺车,不仅提升了“金鳞”自家工坊的“流云锦”产量与品质,月英还采取了更为巧妙的策略。她选择性地与一些信誉良好、背景清白的民间织坊合作,以提供技术指导、包销部分产品或优惠供应优质丝线为条件, cautiously 推广这些效率更高的织机。这使得荆州本就有基础的丝绸、麻布产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吸纳了大量妇孺参与纺织,许多家庭因此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对“金鳞”的感念之情日益加深。这些质优价廉的布匹,也通过商路销往各地,无形中增强了荆州的经济吸引力。
设立“惠民堂”,行教化医病之实: 这是月英最为看重,也最能直接收获民心的举措。以“金鳞”商号的名义,斥巨资在襄阳、江陵、宛城等大城及部分重要乡镇,设立了数十处“惠民堂”。这些“惠民堂”并非简单的施舍场所。其一,它们以平价,甚至对确实贫困者免费,提供一些针对常见疾病(如风寒、腹泻、外伤)的成药药包,药方基础由月英根据现代医学知识简化提供,再经重金聘请的本地名医结合实际调整确认,确保安全有效。这不仅缓解了贫苦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在一次次义诊施药中,将“金鳞”的仁名深深植入民心。
其二,在部分条件允许的“惠民堂”旁,附设了蒙学堂。不拘男女童,皆可入学,免束修,还提供简单的笔墨纸砚(用的是“金鳞”改进后成本较低的纸张)。所授内容,除了基础的《仓颉篇》、《急就章》识字,更注重实用算学、基础农时常识,甚至 subtly 融入了一些简化版的天下地理概念、各地风物人情。月英深知,开启民智,培养一批拥有基本文化素养和开阔眼界的下一代,其长远价值无可估量。这些蒙童中,未必不会诞生未来的能吏、巧匠甚至将才。
这些举措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却在持续而深刻地改变着局部地区的面貌。百姓们或许不知朝堂风云,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从“金鳞”兴起,日子似乎好过了一些,希望也多了一点。这份潜移默化中积累的民心向背,将成为月英未来在荆州最坚实的壁垒。
消息传到襄阳州牧府,刘表对此等“乐善好施”、“教化乡里”的“义举”表示嘉许,还特意召见黄承彦,称赞其家教有方(隐约指向月英的贡献),却并未深究其背后可能蕴藏的深远意图。而在有心人如诸葛亮、庞统眼中,他们看到的则是一种迥异于寻常豪强争权夺利、敛财自肥的治理思路,其志绝非小可,对“黄英”其人及其背后的理念,好奇与探究之心愈发强烈。
喜欢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