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既保护了设计师的创作激情和作品的完整性,又控制了商业风险,为探索市场接受度留出了缓冲空间。苏晚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她支持创新,但这种支持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的。
林长河则在另一个维度发挥着作用。他对美学潮流不敏感,但他对材料的特性、生产的可行性、成本的构成有着近乎本能的敏锐。在“墨韵”系列进入打样阶段后,他经常会出现在设计中心或打样车间。
他不会对颜色、款式发表意见,而是会拿起样品,仔细摩挲面料,查看缝线,甚至模拟穿着动作。
他会指着设计稿上一个极其复杂的拼接结构,对陈雪说:“这里,三道褶,改成一道,效果差不多,工时省一半。”
他会拿起一块昂贵的定制丝绸,提醒道:“这种料子娇贵,裁剪损耗大,预处理工艺要特别注意,不然成品率低。”
他还会从实用角度提出建议:“袖口这个装饰,好看,但容易勾丝,日常穿着不方便,能不能调整一下材质或者固定方式?”
他的建议,往往直接、朴实,甚至有些“煞风景”,却直指生产和成本的核心。陈雪起初有些抵触,觉得限制了她的创作发挥。但几次下来,她发现,按照林长河的建议进行调整后,作品不仅没有损失美感,反而更加实穿,生产工艺也更稳定,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是一种来自生产和实用端的有益“修正”,迫使设计在天马行空的同时,必须考虑落地的可能性。苏晚支持设计的“高度”,林长河则守护着生产的“底线”。他们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如同给设计创新套上了缰绳,既让其能自由奔驰,又不至于脱缰失控,确保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最佳平衡。
正如苏晚所预料的,这个系列并未带来爆棚的销量,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巨大的。
在省城旗舰店,“墨韵”系列被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配以精心设计的灯光和写意枯山水造景的橱窗。每一件衣服都附有一张精致的卡片,讲述其设计灵感来源。那种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和卓尔不群的气质,立刻吸引了城市中最具品味和消费力的阶层——文化界人士、高校教授、外企高管、以及追求独特性的时尚先锋。
“这件衣服,穿出去绝对不会撞衫!”
“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级感!”
“没想到‘锦绣’已经能做到这个水准了!”
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虽然价格不菲,但限量系列在短短两周内便售罄,甚至出现了预定排队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刷新了市场和消费者对“锦绣”品牌的认知——“锦绣”不再只是一个“质量好”、“款式新”的品牌,更是一个“有文化”、“有格调”、“有追求”的品牌。
与此同时,从“墨韵”系列中提取的竹叶刺绣元素、改良后的立领设计等,被应用到新一季的成衣系列中,果然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当季的爆款。
苏晚的“投石问路”策略大获成功。
在国家轻工业部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年度“金梭奖”评选活动中,“锦绣”品牌报送的、以“墨韵”系列为核心的“东方美学现代诠释”主题作品,经过层层筛选和专家评审,一举夺得了 “最佳设计创新与文化融合奖”!
当陈雪作为设计代表,站在北京的领奖台上,从部委领导手中接过那尊沉甸甸的、象征着行业最高设计荣誉的水晶奖杯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不仅是对她个人和设计团队的肯定,更是对“锦绣”品牌坚持设计驱动、文化赋能战略的最高褒奖!
消息传回“锦绣”,全厂欢腾!这是“锦绣”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级的设计大奖,其含金量远超之前任何销售业绩的突破或规模的扩张。
品牌附加值,随着这座奖杯的到来,得到了进一步的、质的提升。“金梭奖”得主的光环,为“锦绣”品牌镀上了一层权威和专业的光芒。加盟商们腰杆更直了,在向顾客介绍时,可以自豪地指着奖杯的照片;采购商们下单时更加果断,对价格的敏感度也有所降低;甚至连之前一些对“锦绣”迅猛发展略有微词的同行,也不得不承认其在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
设计,不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真正成为了驱动“锦绣”品牌向上突破、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引擎。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销量增长,更是品牌形象的升华、市场话语权的增强,以及那份千金难买的、源自文化深处的自信与尊严。
苏晚和林长河站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为庆祝获奖而拉起的红色横幅,心中都充满了欣慰。苏晚知道,她大力支持的设计投入,终于结出了硕果。而林长河看着那奖杯,虽然依旧沉默,但眼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或许不懂那些复杂的设计理论,但他懂得,能拿到国家级的奖,就是“硬道理”,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设计的力量,已然显现,并将继续引领“锦绣”,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七零锦绣小农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